教育實踐活動開展以來,重慶市委高度重視基層服務型黨組織建設,抓住活動契機,聚集服務功能、夯實基層基礎,下大力氣抓好清理減負、健全體系、創新方式、整頓后進、強化保障5項重點工作,著力打通聯系服務群眾“最后一公裡”。
減輕基層負擔,基層組織由“忙事務”向“抓服務”回歸。全面清理基層事務。由組織、民政部門牽頭,對136個市級部門延伸到村(社區)事項進行集中全面清理,實行“三個一律”,凡不屬於村(社區)職責范圍內的事項一律取消、工作相近的事項一律合並、未經審批同意事項一律不得下放。經過清理規范,村(社區)負擔普遍減少40%以上。嚴格執行准入制度。市委、市政府專門下發減輕基層工作負擔的意見,市和區縣分別編制村(社區)承擔公共事務目錄,嚴格執行村(社區)工作事項准入制度,使基層承接任務有章可循、有序可控,杜絕隨意向基層攤派任務。堅決破除形式主義。市委專門下發在基層黨建工作中防止形式主義的“六條規定”,大幅精簡會議文件、壓縮考核評比、整合統計台賬,全市調減評比達標表彰項目近50%,以市委、市政府名義考核項目由86項整合為1項、以市級部門名義考核項目由185項精簡為26項。
健全服務體系,服務平台由“零散化”向“系統化”升級。完善區縣行政服務中心。賦予區縣行政服務中心統籌協調職能,負責對鄉鎮(街道)、村(社區)兩級服務中心的工作進行指導,對群眾反映事項進行受理、交辦、督辦和反饋,“兜底”解決基層無法辦理的問題。健全鄉鎮(街道)公共服務中心。整合區縣各部門在基層的辦事機構,設立“一站式”辦事大廳,讓群眾辦事“隻進一道門、少跑幾趟路”。規范村(社區)便民服務中心。制定下發村(社區)便民服務中心建設指導規范,著力打造集多種服務功能於一體的綜合性服務平台。開發服務群眾工作信息管理系統,把三級服務中心連接起來,分級辦理群眾反映事項。目前,全市所有區縣、849個鄉鎮(街道)、7335個村(社區)建立起比較規范的服務中心,基本實現了“小事不出村、大事難事不出鎮街和區縣”。
創新服務方式,服務內涵由“單打一”向“多元化”拓展。做實基本服務。把與群眾生產生活息息相關的証照辦理、民政社保、戶籍計生、民事調解、政策咨詢、法律援助等服務作為“規定動作”,建立完善首問負責、一次性告知、全程代辦等制度,為群眾提供高效便捷服務。做優拓展服務。在村(社區)實行黨務、村務、事務、商務“四務合一”,結合實際開展農資購銷、金融網點、愛心超市、家政養老、水電氣費代收代繳、郵件快件轉交等服務,著力打造服務群眾“綜合超市”,滿足群眾多樣化需求。做亮示范服務。在村(社區)開展“雙聯雙幫雙促”活動,由基層干部分工負責、分片包干服務群眾﹔在機關事業單位開展在職黨員到社區報到為群眾服務,全市14.7萬名在職黨員進社區進樓棟面對面服務群眾。
整頓軟弱渙散,服務水平由“參差不齊”向“整體提升”轉化。動態排查整頓對象。對存在群眾反映事項長期得不到解決、“三宗”勢力干擾滲透比較嚴重、社會治安形勢比較復雜等6個方面問題的難點村(社區),逐一拉網排查,建立整頓台賬,實行挂單整改。細化措施分類施治。針對不同區域、不同類型后進黨組織的實際,量身定做整改措施,一村一策進行整頓。781名區縣黨員領導干部包點聯系,1935個部門對口幫扶,736個先進黨組織“一對一”幫帶,選派624名“第一書記”加強領導。持續用力不斷鞏固。堅持把整頓軟弱渙散黨組織作為一項長期性的工作來抓,每年整頓一批問題突出、群眾意見大的后進黨組織。對情況復雜的難點村(社區),由區縣領導牽頭,整合紀檢、組織、政法、民政、信訪等部門力量,實行駐點整頓﹔對整頓不徹底、問題反彈回潮的,一律“回爐”整頓。
強化服務保障,基層工作由“缺手段”向“有資源”轉變。選優配強帶頭人。重點從本土致富能人中選、從外出創業人員中請、從機關優秀干部中派,使會服務懂經營能帶動致富的村(社區)干部大幅增加,隊伍結構明顯改善。以服務型黨組織建設為主題,分級分批對全市1.1萬名村(社區)干部進行全覆蓋培訓。全面落實經費保障。制定加強基層工作保障的政策,分別將村(社區)辦公經費補助標准提高25%、干部補貼標准提高40%,全面實行村(社區)工作人員養老保險繳費補貼制度,並建立定期調整機制,為基層組織開展工作創造良好條件。大力推進陣地建設。科學編制社區設置規劃,在新建住宅區、城鄉結合部、工礦企業所在地、流動人口聚居地等及時組建社區,將社區公共服務基礎設施納入項目工程設計方案,做到同步規劃、同步設計、同步建設。市政府專門制定社區服務體系建設5年規劃,投入1.65億元補助社區陣地建設。教育實踐活動開展以來,各區縣共投入資金2.4億元,重點解決新建小區和老舊城區活動陣地不達標問題,今年內城市社區陣地面積將全部達到300平方米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