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淮安區以教育實踐活動為契機,以推進基層服務型黨組織建設為抓手,全力打通服務群眾“最后一公裡”。
完善體系,夯實服務基礎。積極整合資源,努力構建服務網絡。一是整合組織資源。因需而建,依托產業鏈和種養殖基地新建專業合作社黨小組31個,涉及黨員296人﹔推進“組織進小區”,在新建的12個居民小區成立黨支部﹔在經濟開發區28個單位建立非公企業綜合黨委,牽頭負責非公企業黨建工作,項目化推進組織覆蓋。二是整合服務資源。城鄉聯動,在認真調研基礎上,將區直機關單位與300多個行政村進行對應式挂聯,在服務發展、服務民生上對村居給予資金、物資、技術和信息等方面的幫助﹔村企聯動,借鑒社區“共駐共建“做法,引導部分明星企業與42個后進村結成對子,通過產業帶、項目興、招工幫、資金助等形式,促進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
優化隊伍,提升服務能力。組織百名村居黨組織書記赴蘇州農干校進行培訓,通過參觀“華夏第一鋼村”張家港市豐鎮永聯村、常熟市支塘鎮蔣巷村等全國新農村建設示范村,與省優秀基層黨組織書記常德勝等一批杰出的致富帶頭人交流座談,進一步開闊視野、解放思想。開設“周末組工講堂”。每周五利用半天時間,圍繞基層黨組織服務主題,設計新穎獨特、豐富多彩的授課模式,利用圖片、幻燈、展板等輔助性工具增強學習直觀性,精心設計互動環節,聘請工作業績出色的基層黨組織書記等作為“特約嘉賓”,增強培訓的吸引力和感染力。結合軟弱渙散黨組織整頓,調整了12名村居黨組織班子成員,從機關選派28名青年干部到基層擔任“第一書記”。
豐富載體,增強服務效果。劃分“黨員責任田”,按照“能力與任務相適、居住地與責任區”相近的原則,為全區2萬多名在職黨員劃分了服務群眾“責任田”,常態開展關愛送暖、政策宣傳、矛盾化解、幫帶致富等活動。組織“千名黨員進社區”,推動機關黨員利用節假日時間走進后街背巷,為市民提供“法律援助、助學助老”等義工服務。創新“主題黨日”活動,由黨組織引領廣大黨員根據群眾需求,開展推廣實用技術、參加公益勞動、組織文體活動等主題實踐,讓黨員在實踐中提高素質,讓群眾在活動中得到實惠。開展“點亮微心願”志願者活動,定期組織黨員志願者深入群眾,開展微公益活動,通過送一件生活用品、帶一次外出游玩、幫助洗一次衣物等滿足困難群眾及其子女的點滴心願。
健全機制,強化服務保障。建立“三定三評三挂鉤”激勵考評機制,按照“定崗位職責、定任期目標、定年度計劃,基層組織自評、黨員群眾測評、上級組織考評,與綜合考評挂鉤、與經濟報酬挂鉤、與政治待遇挂鉤”步驟和要求,將村居黨組織的工作指標進行細化量化,簽訂工作目標責任狀,推動開展服務承諾、踐諾、評諾活動,努力激發黨組織服務群眾、服務發展的內生動力。建立“十個一”聯系服務群眾機制,根據黨員干部實際,為其彈性落實聯系“一個村、一個社區、一個企業、一個基層組織、一個基層民生單位、一個‘兩代表一委員’、一個專家人才、一個創業大戶、一個低收入家庭和一個困境兒童”服務對象, 從制度層面規范服務行為,促進服務常態長效。
(江蘇淮安市淮安區黨建雲平台供稿 韓學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