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實生活中,“精致”的東西大多很好。以“精致”喻人喻物,往往有欣賞、贊美之意。唯獨在人與人之間開展批評的時候,則大可不必苛求“精致”,尤其在當前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中更是如此。
苛求“精致”的批評會導致不敢拿起批評的武器。我們黨歷來強調,開展批評要敢於直言,有什麼問題就提什麼問題,有什麼現象就批評什麼現象,直面問題,找准穴位,觸及靈魂,言者無罪,聞者足戒。如果苛求“精致”,過分追求批評的完美拿捏和被批評者的感受,就會導致批評者思前想后、顧慮重重,怕批評不當導致不敢批評、不願批評,或批評避重就輕、輕風撣灰、明批暗捧,與黨的要求背道而馳,於教育實踐活動百害無益。
苛求“精致”的批評會導致缺少“辣味”。習近平總書記在蘭考縣調研指導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時強調:“要用好批評和自我批評武器,有一點‘辣味’,讓每個黨員干部都能紅紅臉、出出汗。”辣味是直接粗糙的,而不是甜味細膩的。要確保活動主題不變、鏡頭不換,不走過場、不流於形式,真正照出差距、正出樣子、洗出精神、治出實效,就必須在開展批評與自我批評中保持一點“辣味”,“辣”出精神,“辣”出行動,“辣”出形象。如果過分要求批評有多麼完美無缺、多麼“精致”,就會導致批評不痛不痒、少了“辣味”,很難直達心靈、紅臉出汗。
批評是否與人為善,不在於“精致”而在於是否真誠。批評的目的是通過開展積極的思想斗爭,堅持真理,修正錯誤,懲前毖后,治病救人。對批評的認同度、接受度是開展批評能否取得成效的前提和基礎。當批評對象認為對方的批評是真誠、善意的提醒和幫助時,批評最容易取得效果﹔而看不到批評者的善意,即便批評再“精致”,也難以被批評對象接受,達不到批評的效果。
批評出於公心,與人為善,直率一點,想到就說,直奔主題,一針見血,不是雕琢美玉、精心妝扮,不必刻意求“精致”。當然,這並不是說,我們的批評就可以肆意涂抹、攻其一點、不及其余,給對方難堪。自我批評要找准找實,辣而深刻﹔批評要直接了當,一針見血﹔即便批評得不對,被批評者也大可不必耿耿於懷,要有則改之、無則加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