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文 藏文 維文 哈文 朝文
      手機官網
    
站內搜索:

主辦:中央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領導小組辦公室
承辦: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中國共產黨新聞>>群眾路線網>>市縣傳真

貴州息烽新華社區:緊盯“最后一公裡” 服務向下生根

2014年06月20日13:28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貴州省息烽縣新華社區堅持聚焦群眾呼聲,服務向下生根。把竭誠服務群眾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緊扣“為民務實清廉”主題,把群眾工作站(室)建設作為連通“最后一公裡”、“最后一步路”的抓手,將工作觸角延伸至樓群院落,使社情民意收集更加完善,居民訴求渠道更加暢通,矛盾糾紛排查化解更加及時,不斷夯實社會和諧基礎。

架設聯系群眾的“連心橋”。按照上級對群眾工作站建設的安排部署,在社區和居委會相繼成立了社區群眾工作站(室),制定了《息烽縣新華社區關於進一步規范群眾工作站(室)建設的意見》,設立了社區、居委會群眾說事室,明確了專人負責接待、接訪、接處及調查,並將群眾工作機構、職責、流程上牆,建立了工作台賬。通過開辟宣傳專欄、制作宣傳展板、發放宣傳資料和入戶大走訪等方式,深入樓群院落傾聽群眾呼聲,了解群眾需求、收集社情民意,及時幫助群眾排憂解難,認真當好排憂解難勤務員、便民服務代理員、社情民意信息員、政策法規宣傳員、矛盾糾紛調解員,確保群眾意願得到及時反映、合理訴求得到及時解決、矛盾糾紛得到及時化解,努力實現服務與群眾需求無縫對接,進一步建立和規范服務群眾、促進社會和諧穩定的長效工作機制。

開啟服務群眾的“直通車”。社區以充分發揮“一個服務、四個促進”的作用為工作目標(即:服務群眾,促進社會和諧、促進經濟發展、促進干部作風轉變、促進基層組織建設),從暢通民意訴求渠道入手,在為群眾服務上下真功夫,下硬功夫,為群眾提供法律、科技、信息等方面的服務。為暢通民意訴求渠道,社區公開了服務熱線,設置了意見箱,創建了社區服務工作群,在便民服務大廳設立了4個綜合服務窗口,推行“一門式”服務、“一窗式”辦結工作模式,公開承諾“不讓辦事群眾在我這裡受冷落,不讓辦理事項在我這裡積壓延誤,不讓工作的差錯在我這裡發生、不讓社區的形象因我受到影響、不讓辦事群眾的利益因我受損害”,積極搭建民意訴求“直通車”。對群眾反映的合理訴求,能當場辦理的即刻辦理,對需要協調上級部門解決不能當場辦理的,積極協調有關部門共同處理,並及時向群眾反饋辦理情況,確保群眾訴求“事事有回音、件件有答復”。目前,社區群眾工作站共收集到各類訴求11起,回復10起,有1件正在辦理之中,回復滿意率達98。7%。

搭建社會穩定的“前哨站”。圍繞新型社區“服務群眾、凝聚人心、優化管理、維護穩定”的職能,社區積極開展“民情走訪”、“一家親走訪”、“結對幫扶”等活動,面對面與群眾交流,零距離與群眾溝通,深入排查轄區矛盾糾紛,有效解決群眾身邊熱點難點問題。對發現影響穩定的苗頭隱患,建立工作台賬,及時啟動相應的調處程序,積極構筑社會矛盾的“前沿防線”,將矛盾糾紛化解在萌芽狀態。同時,建立完善群眾信訪代理制度,對需要走信訪代理程序的群眾訴求,實行“誰代理、誰負責”的原則,竭盡所能為群眾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務。積極組建社區法制宣傳志願服務隊,設立道德大講堂開展法律講座,邀請轄區法律工作者為群眾開展法律援助服務,積極引導居民依法信訪、依法辦事,依法維權。今年以來,社區共開展法律知識集中宣講3次,開展法律援助9件(次),組織志願服務隊深入居委會開展法講座5次,接受群眾法律咨詢100余人(次)。

打造社會治理的“加油站”。社區將群眾工作與便民服務緊密結合,積極拓展服務空間,延伸服務觸角,圍繞群眾最關心的教育、養老、就業、醫療、住房等民生問題,結合“訪民情、聽民聲、釋民惑、解民憂”大走訪,廣泛收集社情民意,了解群眾最急需解決的問題和困難,著力解決群眾的難事愁事。走訪中,社區針對群眾反映的希望加強轄區市政設施建設、改善居住環境的意見,積極向上爭取資金。目前,已爭取到“新型社區·溫馨家園”項目1個,獲項目資金155。18萬元,將用於公廁改造、路燈和防盜門安裝等。同時,社區針對轄區孤獨鰥寡、老弱病殘等弱勢群體開展了“送溫暖、助真情、促和諧”活動。

構筑文明建設的“宣傳站”。社區以“月月有活動,處處構和諧”主題文化活動為載體,組建了4支50人以上的文化宣傳表演隊,開展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做到“大活動月月有,小活動天天有”。文化宣傳表演隊把國家法律法規、惠民政策、文明禮儀等編排進節目當中,以群眾喜聞樂見的的方式廣泛宣傳,引導群眾學法、知法、守法,倡導居民群眾破除陳規陋習,踐行科學、健康的文明生活方式,同時開展“身邊人講身邊事”宣講活動,大力弘揚誠實守信、孝老愛親、助人為樂、勤儉節約等中華傳統美德。近期,社區文藝宣傳表演隊已開展“關愛健康、關愛生命”等大型宣傳表演2次,開展廣場健身舞表演、拔河比賽等活動4場(次)。通過一系列活動的開展,既繁榮了社區文化,滿足了小區居民的精神文化需求,又搭建了鄰裡溝通的橋梁,凝聚了人心,夯實了社會和諧基礎。

(息烽縣黨建雲平台供稿  習時軒)

分享到:
(責編:高巍、權娟)

中央精神

理論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