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是黨員干部走實、走好聯系服務群眾“最后一公裡”的重要依托。為了避免在社區層面出現政策“走在路上”、服務“停在嘴上”、實惠不能“落在身上”的“末梢梗阻”問題,烏蘭浩特市全面推行“四零工作法”, 進一步夯實社區服務平台,讓便民服務更貼心、黨群聯系更暖心,親情關愛更細心,群眾訴求更順心,力促社區和諧。
零距離:服務網絡層級化,便民服務到身邊。社區設立“一站式”服務大廳,為開展就業、計生、低保等服務提供后勤保障,輻射帶動社區各項服務工作。規劃“一刻鐘”服務圈,以社區服務大廳為中心,整合分散的社會服務資源,在小區內建立社區服務節點,開展托老、托幼、醫療、健身、購物等服務,實行“為民服務代辦”制度,居民步行不超過15分鐘,就能滿足衣食住行等大部分需求。設立“一線式”服務點,發動熱心社區事業的網格員和群眾參與,將信息收集站點和服務平台建在居民小區、居民網格員的家中。建立“一小時”反饋網,以街道為中心,以網格化電子信息平台為依托,把服務中心、服務節點、服務基點連接起來,力爭居民的意見和需求在一個小時內得到反饋。街道社區圍繞“聚民”科學選點,圍繞“便民”優化服務,圍繞“安民”拓展功能,將活動陣地科學設置,將服務觸角向居民小區延伸,真正把服務送到居民的家門口。
零障礙:黨群聯系區域化,黨建隊伍入網格。社區實行黨員管理的“網格化”,將黨支部建在網格上,黨小組建在樓棟裡,形成“社區黨總支-網格黨支部-樓棟黨小組”的黨組織體系。依托網格服務團隊,引導和帶領廣大居民參與社區管理和公共服務,形成“社區黨總支-黨員骨干-普通居民”的黨組織服務體系。依托網格黨支部,將各類黨員全部編入黨員志願服務團隊,在黨員管理全覆蓋的基礎上形成“在職黨員-居民黨員-流動黨員”分類管理體系。社區范圍內實行黨建工作的“區域化”。實行“大黨委”制,建立非建制性社區聯合黨委,建立社區黨建工作聯席會議制度,促進區域內文體活動聯辦、公益事業聯搞,大事難事聯做,促進各類資源的深化整合。社區黨組織發揮統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作用, 突出全方位、全天候、全過程的服務主題,凝聚各方力量,健全縱橫延伸、全員覆蓋的組織網絡。
零遺漏:活動載體個性化,親情關愛全覆蓋。圍繞“把社區最鮮明的特色發揮好,把居民最迫切的需求解決好,把影響社區發展最重要的問題處理好”的思路,開展“一居一品”特色社區創建活動,讓特色載體“實用、管用,絕大多數群眾滿意”。針對特殊群體開展特色服務,如對殘疾人開展“量體裁衣式”服務,千方百計幫助他們解決實際困難﹔對空巢老人開展“日間照料”服務,形成生活照料和休閑娛樂於一體的愛老敬老工作機制﹔對留守兒童開展“成長關注”服務,建立“留守兒童之家”,給予兒童物質和精神的關懷﹔對流動人口開展“親情關懷”服務,提供租房、就業、子女入托等方面的關懷與幫助。社區在落實服務項目中,既考慮大多數居民的共性需求,也考慮特殊群體的個性化需求,既堅持開展長期的、定期的綜合性服務活動,也開展不定期的、針對性強的特色服務活動,確保優質服務個性化、長效化、廣覆蓋、無遺漏。
零上訪:工作項目規范化 社會穩定安民心。社區干部在日常工作中堅持“主題工作法”,對社區情況“四知四清”:即知轄區住戶基本情況,知駐區單位情況,知國家扶困救助和獎勵扶助政策,知街道社區工作重點目標﹔對住戶情況做到居民就業清,貧困群體清,重點人員清,流動人口清。在日常入戶中堅持“五必訪”,即新遷入居民必訪、有重大變故居民家庭必訪、來信來訪群眾必訪、特困居民家庭必訪、社區矯正人員必訪﹔對特殊居民堅持“五必問”,即困難群眾必問生活情況、矯正對象必問思想情況、孤寡老人必問身體情況、失業人員必問就業情況,留守兒童必問學習情況,隨時掌握社區的工作動態,做社區的有心人。社區開展矛盾糾紛“即時調處”,建立調解室和群眾訴求巡查反饋制度,在社區工作者入戶“隨手調”基礎上,按輕重緩急,分類處理,急事急辦,要事協辦,限時辦結,及時回復。
四零工作法實施以來,各社區通過進一步優化社區服務資源配置,建立便民利民、安民樂民的措施,提升了服務水平﹔進一步提升社區工作者的責任意識、服務意識,形成了定期服務、主動服務、優質服務的氛圍﹔進一步盤活區域內有利資源,形成了共駐共建、區域共享、相互受益的社區工作新格局﹔進一步暢通訴求渠道,形成小事不出網格,大事不出社區,難事不出街道的問題解決機制,各項工作都有了較大的提升。
(內蒙古烏蘭浩特黨建宣傳雲平台供稿 姜麗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