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人民日報》今日談發表了一篇題為《“拎包”之勞別都代勞了》的文章,講到領導干部應從身邊小事做起,改變一些過去的做法。除了“親自”寫稿之外,還有“親自”到農家、“親自”去接訪、“親自”打傘、“親自”拎包之類。無獨有偶,《新京報》也盤點了部分領導不“親自”干的事,比如不親自寫稿、不親自走路、不親自開車門、不親自打傘、不親自做家務等。
顯然,部分領導的不“親自”現象經常遭至眾人的非議和反感,讓人覺得官架子十足、派頭十足。近年來網上曝光的小學生給領導打傘、秘書給領導拎包、村干部背領導視察等圖片,常常引發網友的強烈斥責、譏諷,甚至謾罵,無疑大家對這種不“親自”反感至極。而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習近平冒雨考察武漢新港,自己打著傘、兩隻褲腳卷起,還有此前胡錦濤給村支書打傘,都受到了網友和觀眾的熱捧。可見,在日常工作生活中,領導的親歷親為更能贏得尊重,多一些“親自”,則增一分好感。
那麼,是什麼導致領導的不“親自”呢?個人覺得,至少有兩種原因。一種是領導的主觀原因,其官僚思想在作祟。有的覺得自己的心思和精力都用在大事上,一些小事讓別人代替很正常﹔有的覺得別人當領導這樣,自己當領導也這樣,屬於正常現象﹔有的甚至覺得別人給自己端杯、打傘、開車門,這樣才有“官”樣,才符合領導身份,體現領導地位。另一種則是被動“慣”出來的,主要是司機、秘書等身邊人過於周到細致,他們“講規矩、懂套數”,主動分擔領導諸如打傘、開車門、端水杯、拿筆記本等領導本可以自己做的小事,導致領導習慣成自然。
多些“親自”,才能增一分好感,多一分尊重。其實,領導隻不過是職責分工的不同而非身份地位的象征。所以,領導應從工作和生活的細節上多加注意,真正以腳踏實地、務實為民的作風和行為贏得尊重,在行為細節上多些“親自”,少些代替,群眾才不會覺得領導是高高在上的“官老爺”。多些“親自”,還要學會拒絕身邊人的熱心“幫忙”,該自己做的事情自己做,特別是在訪貧問苦、考察調研之時,多一些扎扎實實地走進基層、走近群眾,少一些走過場式的形式主義。這樣以實際行動貫徹中央八項規定、反對“四風”的領導,群眾才會信任和認可。
當然,這裡所說的多些“親自”,指的是行為上多些“親自”,表述上少用些“親自”。借用《人民日報》曾經的一段評論,“不是說‘親自’一詞不可用,但很多情況,它確實有泛濫之嫌。領導親力親為本身就是分內之責,如果對此也大加渲染,甚至但凡領導的行為,都要冠以‘親自’,這就讓群眾反感了。”由此,行為上多些“親自”,並且不大加渲染,逐漸使這種“親自”成為常態,才能真正使領導這一職位更受歡迎,更有好感,更受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