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文 藏文 維文 哈文 朝文
      手機官網
    
站內搜索:

主辦:中央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領導小組辦公室
承辦: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中國共產黨新聞>>群眾路線網

“阿佳”沒有遠行——追記西藏自治區審計廳駐村干部阿旺卓嘎

2014年06月20日11:18  來源:經濟日報

  在西藏達孜縣新倉村有這樣一個人:年老的叫她布姆(藏語:女兒),同齡的叫她阿佳(藏語:姐姐),年幼的叫她阿媽啦(藏語:媽媽),更多的人則叫她卓嘎(藏語:仙女)。

  因為她,全村1540人自發停止了一切娛樂活動,不過望果節,不過藏歷年,隻為紀念她。提起她,86歲的扎西老人直掉眼淚,“我活著,她卻走了。”她在時,給年邁孤獨的老人送錢送米送酥油,給老人打掃衛生收拾屋子﹔她走后,一向有主意的村支部書記格桑平措也有些慌神,“是我們村沒福氣,留不住她。”七尺男兒難掩哽咽﹔“2011年11月:酥油10斤,糧食3袋,現金300元”……至今,米瑪還保留著一張清單。隻有小學一年級文化的米瑪用鉛筆清楚地記下了阿旺卓嘎每次來的時間和帶的東西……

  在新倉村,所有人都在心裡銘記著同一個名字——阿旺卓嘎,西藏自治區審計廳駐新倉村第一批駐村干部,一個為了他們生活得更好而倒下的人。

  永遠的阿卓路

  平坦的柏油路在樹蔭掩映下伸向遠方,兩旁的田地裡,金黃的油菜花正開得燦爛,青稞迎風搖擺,卡車、小汽車、拖拉機、摩托車在路上忙碌地行進……這是連接達孜縣和新倉村的路——阿卓路。

  2012年7月3日,阿卓路正式開工建設。一片歡騰中,有人掩面而泣:為這條路的開建而操勞奔波的阿旺卓嘎沒能看到這一幕。就在1個星期前的6月25日,患有高血壓的她突發腦溢血,倒在了工作崗位上,永遠閉上了雙眼。

  2011年10月,新倉村村民發現村裡多了個拿著紙筆、背著水壺的“生面孔”。很快,這個“生面孔”就進了他們家:家裡幾口人,有啥困難,村裡哪些地方需要改善……,她一一記在筆記本上。3個月后,全村8個組335戶人家,包括遠在深山溝壑且不通路的七組、八組村民,都記住了她的名字——阿旺卓嘎。

  問題摸清了,接下來就是雷厲風行地解決:村裡人畜飲水不便,那就建蓄水池和水壩﹔磨糌粑擁擠困難,那就改擴建水磨房﹔如何開闊村委會干部和致富帶頭人的眼界?去內地考察學習。

  新倉村離達孜縣城隻有7.8公裡,但路是自然踩踏形成的,路面狹窄,晴天是灰,雨天是泥,冬天覆著一層冰,外面的汽車進不去,裡面的農牧產品出不來,一旦有人生病就更難。

  不少村民找到阿旺卓嘎,反映這個多年未能解決的問題。“我們來,就是要幫助村裡解決實際困難。群眾最需要什麼,我們就做什麼。”剛來不久的阿旺卓嘎暗下決心,無論如何也要啃下這塊硬骨頭。

  協調征地拆遷、打通施工便道、解決沙石等修建道路的備料……,為了早日將項目立項開工,她成了交通部門的“常客”,“厚臉皮”地纏著相關負責人不放。

  功夫不負有心人。投資586萬元的達孜縣城到新倉的道路立項了,新倉村至七組、八組的12公裡沙石路面建設也得到批復。

  新倉村沒有幼兒園,7歲以下的小孩都是在各自的家裡看管,沒人進行啟蒙教育不說,還存在安全隱患。阿旺卓嘎很著急,總和駐村的同事普布卓嘎念叨,等路修好后,一定要爭取資金,在村裡建一所幼兒園。

  2012年10月,經過近4個月的建設,新倉村到達孜縣的道路竣工。竣工典禮上,村民們含著淚,將寫有“阿卓路”3個字的路碑地立在了村口。

  “兩個女同志能干啥?”

  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的西藏墨竹工卡縣扎雪鄉,全鄉僅6000多人,卻分布在600平方公裡的廣闊山區,是有名的貧困鄉,阿旺卓嘎曾在此待了4年。

  2007年4月12日,阿旺卓嘎和一同來扶貧的同事普布卓嘎住進了扎雪鄉政府的簡易房裡。“門上的窟窿大得連狗都能鑽進去,沒有暖氣,冬天零下20多攝氏度,實在冷得受不了,我們倆就到食堂旁的伙房裡睡。”普布卓嘎回憶說。

  看著兩個從拉薩來的干部,扎雪鄉不少人不以為然,“鄉裡都貧困幾十年了,兩個女同志能干啥?”

  剛到鄉裡,阿旺卓嘎和同事便要求前往最偏遠的龍珠崗村了解情況。路窄、爛、危險,汽車進不去。阿旺卓嘎一笑,“那就坐手扶拖拉機吧,實在不行,騎馬走路總可以吧。”

  就這樣,阿旺卓嘎背著裝有水壺、紙筆和降壓藥的包,踏遍了扎雪鄉600多平方公裡的土地。

  引水修渠建水壩,擴大全鄉耕地灌溉面積,將低產田每畝單產提高90公斤﹔修建人畜引水工程,解決5000余村民背水吃的難題﹔給每個村購置榨油機、磨面機,免除了大家跋涉160多公裡去縣城榨油、磨面的辛苦……

  扎雪鄉常有野獸出沒,農作物受到糟蹋,一些靠山的農田,產量損失高達50%。“好多都是保護動物,不能打。最多的是野鹿,一出來就是五六十隻。”眼看著挂穗的糧食被毀,村民們很心疼。

  “阿佳(指阿旺卓嘎)來了以后,就帶領我們建高產田圍牆,我們隻出力,資金都由她去爭取。”扎雪鄉龍珠崗村的堅參至今還清楚地記得,隻建圍牆一事,阿旺卓嘎就到村裡來了10多次。“圍牆的高度、寬度是否符合標准,阿佳都要親自去量。”

  就這樣,高產田圍牆最先在龍珠崗村的4個組建起來了。看到效果好,其他村組也紛紛效仿。如今,僅龍珠崗村高產田圍牆就達4.5萬米。“農田產量整整提高了一倍。”龍珠崗村黨支部書記貢嘎桑布說。

  米洛村的索朗旺杰,初中畢業,很有經營頭腦。他想依托米洛村天然的純牧業優勢,搞一個上規模的奶牛養殖基地,無奈資金不夠。在阿旺卓嘎的幫助下,不僅奶牛養殖基地建起來了,索朗旺杰還申請了名為“直孔牧家”的奶制品注冊商標,帶動村裡63戶群眾,“每戶每年增收6000元到12000元不等。”索朗旺杰說。

  在扎雪鄉4年,鄉裡經濟從全縣倒數第一上升了4個位次﹔農牧民人均純收入從2007年的2900元增加到2011年的4244元,提前1年脫了貧。

  2009年藏歷12月,格老窩村的格桑扎西家因大風刮斷電線致使房子起火,所有家當被燒個精光。阿旺卓嘎頂風冒雪送來酥油大米、家具被子,幫助他重建家園﹔普布卓瑪體弱多病,家裡還欠了3萬多元的醫療費,阿旺卓嘎每次來,都要帶著大包小包的東西,還塞給她幾百塊錢﹔米洛村的扎堅得了尿毒症,家裡缺錢住不起院,阿旺卓嘎為他組織捐款,鼓勵他“要對生活有信心”﹔洛追和曲扎是孤兒,缺少關愛,對生活失去信心,自暴自棄,生活靠救濟,還常鬧事,阿旺卓嘎引導他們走出歧路,學習駕駛技術,過上殷實的生活……

  她被村民永遠銘記

  在阿旺卓嘎的家裡,丈夫次仁平措找出了他們倆拍攝時間最近的一張照片:阿旺卓嘎和丈夫並排站在客廳裡,笑容安詳。次仁平措說,這張照片拍攝於2006年6月。是他們屈指可數的合照之一。

  她太忙了。每年絕大多數時間都在村裡,難得回一次拉薩,也都在為村裡的事奔忙。為此,不會做飯的次仁平措隻好東一頓西一頓地在小飯館裡湊合﹔兒子次旦平措2008年結婚,當時阿旺卓嘎正在扎雪鄉扶貧,走不開,婚禮沒辦成。她十分內疚,對兒子承諾,一定要抽空給他補辦一個婚禮。可是,每次定好了婚禮的時間,臨了又有事,隻得一次又一次地取消。就這樣,兒子的婚禮一拖再拖,至今已拖了4次。

  她說,等退休后,天天在家給老人做好吃的……

  她說,退休后,她要天天接送孫女上幼兒園……

  她說,社區裡的水表、電表沒人抄,等她退休了,她就來接這活……

  但是,他們都沒有等到這一天。她退休前4個月,永遠地離開了。

  “阿佳”已經離開。但“阿佳”沒有遠行。

  新倉村裡,新建的幼兒園傳來朗朗讀書聲——第二批駐村工作隊的成員們接下了她的接力棒,呵護著這些祖國未來的花朵﹔扎西老人的院子裡,每到節假日,還是會收到來自拉薩的酥油、大米和現金——丈夫次仁平措和兒子次旦平措繼承她的遺志,繼續著她的愛心﹔因奶牛養殖場致富的索朗旺杰沒有忘記她的叮囑,“自己富了,不能忘了村民”,帶動村民致富,並資助村裡貧困大學生……(記者 夏先清 代 玲)

分享到:
(責編:喬業瓊、秦華)

相關專題

中央精神

理論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