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批教育實踐活動中,重慶同時做好加法和減法,既“為群眾辦好事”,又“讓群眾好辦事”,著力打通聯系服務群眾“最后一公裡”,切實解決關系群眾切身利益的突出問題。(據6月18日《人民日報》)
細分起來,“為群眾辦好事”,涉及的是政府職能部門項目、資金、政策方面的問題,能給群眾帶來實惠﹔“讓群眾好辦事”,解決的是黨政機關工作機制、方法、態度之類的問題,能讓干部受到教育。既注重“辦好事”,又力促“好辦事”,重慶總結提煉的這項經驗非常典型,值得稱道。
之所以這麼說,是因為確有一些地方將“辦好事”與“好辦事”分割開來,有意無意地在教育實踐活動中走了神、跑了題,有悖活動的初衷。
第二批教育實踐活動在群眾家門口開展,與群眾聯系更近、更緊、更直接,所以,有的群眾更加期待自己的具體利益問題,能在這次活動中得到解決。對此,一些地方的黨政機關也樂得揀便宜、圖簡單,習慣性地將精力放在解決部分群眾的醫療、教育、生產生活等民生問題上,而把思想問題、“四風”問題撂在一邊。中央多次強調,要防止用興辦實事代替解決作風問題。服務群眾,為民惠民,本是黨政機關、黨員干部的天職,屬於分內之事,否則便是失職。這種以解決民生問題代替解決“四風”問題的做法,難免避重就輕、賣乖計巧之嫌。
我們也看到,教育實踐活動開展以來,有的黨員干部不違規不違紀、不吃請不收禮了,但隨之而來的是,他們也不干事不擔責了,把作風建設同做好本職工作、推動改革發展對立起來,消極對待改進作風的新的規章制度。因“為官不易”而“為官不為”,這樣的想法和做法,與教育實踐活動的本質要求背道而馳,是“四風”問題的一個變種,必須堅決摒棄。
不作為容易識別,假作為卻難得辨認。現在,“門難進、臉難看、話難聽”的現象已不多見,“微笑服務”在不少機關蔚然成風。不過,服務百姓僅有“微笑”是不夠的,還要有實實在在的效果。有個農民工去火車站買票回家過年,售票廳的條件很好,有空調、有茶水,他排了兩天隊終於到了售票窗口,售票員服務態度很好,面帶笑容回答他“座位票沒有了、硬臥沒有了、軟臥也沒有了”,農民工問:“有沒有站票?”售票員說:“領導說了,不能讓農民工兄弟站著回家。”豈不成笑話!服務群眾既要態度好,更要講實效,用“滿腔熱情”來掩蓋假作為,不能不引起警惕。
黨員干部是“人民的勤務員”,思想上要貼近群眾,行動上要親近群眾,為老百姓服務,從形式到內容,從方法到效果,一個都不能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