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對征求意見的梳理匯總和分析,柯城區委發現黨員干部服務群眾還留存死角和“缺米”現象,推出“五改音符”再次唱響全區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
改“聯”為“包”音符,重點工程、難點問題包定人頭。區級領導包定區重點項目,部門一把手包定規模企業,制定《柯城區重點項目和規模企業領導干部承包方案》﹔鄉鎮、街道根據區域進行網格化劃分,確定每位干部包定一個網格區域,村(居)干部包定到戶,實行一包到底,每星期定時定點對包定對象進行走訪、說事、代辦等工作。出台了《柯城區干部承包工作備案登記制度》,要求將期將包定工作開展情況和包定調整方案報區委辦公室、區委組織部備存,作為日后干部提拔使用的依據。
改“走”為“蹲”音符,真心實意到基層察民情、解民憂。一改以往選派干部走訪基層為干部蹲點服務基層的模式。以“走村不漏戶 戶戶見干部”活動為契機,全區遴選410名干部到205個村(居)蹲點服務,通過入戶走訪、座談、慰問等方式,了解和收集群眾的困難和問題。征集群眾對區委、區政府的建議和意見,真察民情,真解民憂。針對當前以“五水共治”為主的生態家園建設、蓄禽業的禁限養等重點難點工作,與群眾同吃同住同勞動,開展政策宣講、文件精神解讀,及時幫助解決困難,獲得對工作的支持。目前征集意見和建議4256條,為群眾解決難題 863個。
改“上”為“下”音符,變服務上級為服務群眾促和諧。改群眾“上訪”為領導干部“下訪”,匯總分析410名干部蹲出的民情和民心,聚焦群眾心中的矛盾,分類匯總並落實到各單位,開展“訪民情惠民生聚民心”、“進百家門、知百家情、解百家困”、“走村串戶零距離聽民聲”等三項活動,集中解決群眾反應突出的問題。截止目前,干部走訪群眾入戶率已達到79%以上,解決土地糾紛、鄰裡糾紛等283起,促進社會和諧穩定。
改“散”為“聚”音符,打造“一站式”群眾辦事平台。全區205個村和社區設立群眾業務代辦點,每天安排人員值班,對群眾訴求和信訪事項登記在冊,採取“相關材料一次告知,辦理之前一次提醒,上報鄉、區一步到位”的方式,在村(居)務公開欄內和代辦點上公開代辦事項、辦事流程、村(居)干部輪值表,群眾可以直接在家門口辦理一些簡單事項。全區15個鄉鎮、街道均整合農經、計生、民政、殘聯等窗口單位的便民服務資源設立一站式服務大廳,部分鄉鎮街道還推行七點半錯時服務制度,對工作時間外接待的事項,能辦的當場辦理,不能辦的做好登記,待第二天由值班人員轉相關業務人員辦理,最大限度方便群眾。
改“聽”為“評”音符,干部提拔使用群眾說了算。推行“特殊信封進戶”法,將包定干部信息制作成條目式的體檢表並裝進信封,讓對包對象對干部為其辦理的每件事情、解決的每個問題、提供的每項服務進行反饋評議,評議結果作為干部年終績效考核、評先選優、提拔任用的重要依據,讓群眾直接評議干部。
(浙江省衢州市柯城區黨建雲平台供稿——趙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