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下,第二批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正在進行,不少地方把電視問政這一新的方式引入活動中。長沙、衡陽、瀘溪等地,先后將電視問政作為解決聯系服務群眾“最后一公裡”問題的新平台,受到各個層面的歡迎。(6月16日《三湘都市報》)
電視問政節目,既架設了干部聯系群眾的橋梁,也提高了解決實際問題的效率,當然值得“點贊”。
然而,欣喜之余也有隱憂。有人擔心,時間一長,觀眾審美疲勞了,干部學會應對技巧了,電視問政還能問出真問題嗎?有人疑慮,干部在節目現場斬釘截鐵,出了電視考場能不能一條條落實?
誠如北京大學法學院副院長王錫鋅所言:“電視問政就像武漢的鴨脖子,吃著麻辣,嚼著有勁,但不能當飯吃。”高收視率、社會熱議的“眼球效應”之下,雖然給干部造成了不小壓力,但節目播出總有時間和頻次的限制,面對復雜而漫長的現實工作,輿論壓力難以持久,電視問政不可能包打天下。更為重要的是,如果只是台上流汗、台下逍遙,那麼電視問政難免成為一場政治秀,時間久了,老百姓也就當場秀來看。
其實,電視問政的重要取向,就是不再自說自話、自我評價,而是把群眾感受、人民滿意作為檢驗標准,讓老百姓來打分。
循此思路,如果領導干部們平日裡多敬畏民意和權力一分,多深入群眾中間,少忙於文山會海,多些當面交流,少些隔空表態,群眾要留到電視問政上去解決的問題自然就少了;如果進一步完善群眾監督、社會評價機制,讓民意在工作評比、政績考核、干部升遷等方面取得更大權重,就會從根本上推動干部“目光向下”,主動地為群眾辦實事、解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