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公裡”是一切工作的神經末梢,打通“最后一公裡”是踐行黨的群眾路線的必然要求,興隆窪鎮從“具體事情抓起,從實際問題做起,從聯系服務群眾做起,從“心”出發,切實解決服務群眾“最后一步路的問題”。
便民中心服務群眾。鎮投資102萬元,建成了408平方米的便民服務中心,凡與群眾聯系最為密切,辦事較多的站所辦全部進駐大廳,群眾可以進一家門,辦多家的事,對涉及重大復雜社會事項,可以在“中心”綜合辦公,多方協調,就地解決。中心還授理群眾來信來訪等事項,解決群眾訴求,體現了社會矛盾聯調,群眾工作聯做,治安問題聯治,社會管理聯抓,便民實事聯辦的工作職能。在此基礎上,以行政村為單位設立16個便民工作站,按人口1‰配備社會管理服務人員,同時以自然屯為單位,設立便民工作點,配備以村民組長、黨小組長、村民代表為主的2-3人工作人員,形成鎮服務中心、村服務工作站、組服務工作點“三點一線”服務格局,分層分級承擔轄區內群眾辦事和社會管理工作。截止目前,鎮便民服務中心為群眾辦理各種事項560件次,完善新建村服務工作站16個,組工作點161個。
網格管理走近群眾。全鎮推行服務群眾網格化管理機制,鎮村干部按區域戶數分布,結合領導包片、一般干部包村、村干部包組情況,160名鎮村干部以村組為單位,集中聯系60左右戶群眾,與他們結成“親戚”,讓群眾成為干部的“娘家人”,即做到聯系群眾全覆蓋,又做到服務群眾全程,同時與社會管理網格化結合,與網格員配合,形成三級網格服務格局,上下聯動,左右聯通,對小矛盾糾紛可就地化解,對疑難復雜問題事項等及時上報有關部門解決,做到群眾遇事有人管,有人幫,大到經濟項目、公益事業、干群矛盾,小到鄰裡糾紛,家庭瑣事,大事小情,鎮村干部都到場幫助解決,做到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息事息訪。
干部入戶融入群眾。3月份以來,結合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加大鎮村干部下村進組入戶頻率,按區域聯系已入戶兩次,每次入戶率100%,重點是填好2張表,即基本情況表、征求意見表﹔送一張明白紙,送一條致富信息,送一項種養適用技術,送幾項政策和法規,記好一本民情日記。做到“進百家門,知百家情,解百家難,暖百家心”,截止目前,鎮村干部為群眾提供各類信息510多條,做到把群眾的每一件小事都做為大事來辦。
“三公開”拉近群眾。鎮村全面推行黨務公開、政務公開和村務公開設立公開欄,凡與群眾切身利益有關,百姓關注的“熱點”問題,按時間、范圍、程序、內容及時公開,特別是村級財務、重點項目、救災救濟、危房改造、低保審批等按時在公開欄上與群眾見面,讓群眾明白,還干部清白,“三公開”也帶來了信訪“三不出”。
結對幫扶致富群眾。開展鎮村干部聯系一批困難群體和致富項目活動,每個副科級以上負責人聯系幫扶2戶困難戶,2戶特困戶,2戶項目戶,一般干部聯系幫扶2戶困難戶,2戶項目戶,村干部聯系幫扶2戶困難戶。截止目前,鎮村干部幫扶慰問困難群眾520人次,投入資金10萬元以上,落實項目戶32戶,聯系貸款300多萬元。確定9個扶助重點村,落實重點項目12個,現正在實施中。
民生工程惠及群眾。在黨的群眾路線教育活動中,鎮黨委政府確定並實施民生工程10項,重點是通過“一事一議”年內完成5條村級路硬化工程,實現村級路硬化工程全覆蓋,解決群眾出行難和農畜產品出售難的問題,前期設計測量工作已完成,大崗線已完成招投標近期施工。10月末前竣工。低壓整改10個台區、8個村、510戶。人畜飲水3處解決1500人,3000頭(隻),牲畜飲水難問題。完成9個村“三到村、三到戶”扶貧項目規劃設計和實施工作。有線電視入戶三個村600戶,實現有線電視全覆蓋。充分利用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暨“世界旱作農業發源地” 的優勢,遠古生態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在興隆溝古遺址實施土地流轉落實優質谷子1900畝,惠及百姓。
(內蒙古敖漢旗黨建雲平台供稿 姚井東 翟玉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