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文 藏文 維文 哈文 朝文
      手機官網
    
站內搜索:

主辦:中央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領導小組辦公室
承辦: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中國共產黨新聞>>群眾路線網

(黨的群眾路線理論)

堅持從群眾實踐中汲取智慧和力量

中共江蘇省委理論學習中心組

2014年06月16日08:18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群眾路線是我們黨的生命線和根本工作路線,是我們黨永葆青春活力和戰斗力的法寶。習近平同志指出,黨要經受住執政考驗、改革開放考驗、市場經濟考驗、外部環境考驗,在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與人民同呼吸、共命運的立場不能變,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不能忘,群眾是真正英雄的歷史唯物主義觀點不能丟,始終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在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中,江蘇省委以“三解三促”為載體,推動各級領導干部走出機關、走進基層,了解民情民意、破解發展難題、化解社會矛盾,促進干群關系融洽、促進基層發展穩定、促進機關作風轉變,努力從群眾實踐中汲取智慧和力量。

  群眾實踐是推動改革發展的智慧和力量之源

  習近平同志深刻指出:“堅持群眾路線,就要堅持人民是決定我們前途命運的根本力量。”我們黨來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務人民,黨的根基在人民、血脈在人民、力量在人民。群眾的實踐最豐富最生動,辦法就在群眾中。推動革命、建設和改革偉大事業,解決矛盾和問題,都必須深入基層、深入群眾,拜群眾為師、向群眾學習。

  人民創造歷史是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人民群眾是真正的英雄,是人類社會發展的決定性力量。我們的事業能不能順利發展,關鍵在於能不能始終保持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能不能充分調動人民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把黨的正確主張變為群眾的自覺行動,把群眾路線貫徹到改革發展全過程,是我們必須堅持的工作路線。群眾是最好的老師,也是我們最大的靠山,在群眾面前我們永遠是小學生。

  善於總結群眾實踐是我們黨的優良傳統。回顧我們黨90多年的發展歷史,無論是“雄關漫道真如鐵”的崢嶸歲月、“山重水復疑無路”的緊要關頭,還是“風景這邊獨好”的發展時期,都是在總結群眾實踐、匯聚群眾力量中走向勝利與輝煌的。縱觀江蘇改革發展歷程,從鄉鎮企業異軍突起到外向型經濟蓬勃發展,從園區經濟遍地開花到轉型升級的創新探索,我們所經歷的每一次重大進步、取得的每一項重大成就,都是群眾智慧和力量的結晶,都是尊重群眾首創精神、帶領群眾接續奮斗的結果。

  團結群眾創新創造是新起點上開創“兩個率先”新局面的根本保証。“兩個率先”是中央對江蘇發展的定位和要求,是全省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目標追求。根據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江蘇省委進一步豐富提升“兩個率先”的內涵,提出要以扎實措施、過硬成果譜寫好中國夢的江蘇篇章。立足新起點新階段,適應新形勢新要求,深入推進轉型升級、科技創新、農業現代化、文化建設、民生幸福、社會治理創新、生態文明建設、黨建工作創新這“八項工程”,每一項都與人民群眾息息相關,都離不開群眾深度參與。隻有密切聯系群眾,時時想著群眾,事事依靠群眾,把群眾的創業熱情充分激發出來、創造活力充分釋放出來,才能形成推動科學發展的強大合力。

  汲取群眾智慧和力量必須在群眾實踐中扎根

  習近平同志指出,我們要堅持黨的群眾路線,堅持人民主體地位,時刻把群眾安危冷暖放在心上,及時准確了解群眾所思、所盼、所憂、所急,把群眾工作做實、做深、做細、做透。一些黨員干部身上之所以存在“四風”問題,根本原因就是淡忘了黨的宗旨、淡薄了群眾感情,在堅持群眾路線上出現了偏差。實踐告訴我們,更多地走出機關、走進基層,扎下根、接地氣,才能不斷增進群眾感情,弄清“我是誰、為了誰、依靠誰”,才能真正了解群眾期盼,敏銳發現問題,清醒正視問題,自覺解決問題。

  扎根群眾實踐要“扎”得下去。群眾實踐中蘊藏的豐富智慧,文件上讀不到,會場中聽不到,辦公室裡想不到,最好的辦法是深入群眾,和群眾面對面交流、肩並肩勞動,在零距離接觸中收獲最為真切的感知。必須下決心、動真情,真正沉到基層、融入群眾,從與群眾朝夕相處中獲取真知。在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中,江蘇省委注重通過多種方式引導領導干部沉到基層和群眾中去。一方面,省委領導班子成員身體力行帶頭駐點調研,特別是省委主要負責同志連續多年結合省委重大決策課題,深入姜堰市沈高村、泗洪縣墊湖村、高郵市金港村、句容市丁家邊村等地進行點對點調研,親自撰寫體會文章,幫助解決實際問題,在全省各級領導干部中產生強烈示范效應。另一方面,省委省政府專門發出通知,對領導干部下基層提出明確要求:到困難多、矛盾大、經濟基礎弱的地方去,與群眾同吃同住同勞動,不擾民、不層層陪同、不搞特殊接待。這起到了實實在在的倒逼和規范作用,促使領導干部下基層“一竿子到底”。

  扎根群眾實踐要“扎”得深入。領導干部下基層,不光要下得去,更要下得深﹔不光要人到身到,更要情到心到。說到底,就是要做深入的調查研究,了解基層真實情況和群眾真實想法,筑牢我們的謀事之基。針對一些領導干部下基層調研滿足於隔著車窗玻璃看、聽基層干部照著稿子念等現象,在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中,江蘇省委著力推動調研方式變革,真正使調查研究回歸本來狀態。堅持把“三解三促”等多種調研形式作為規定動作,明確要求全省處以上領導干部每年累計下基層時間不少於兩個月,並集中5—7天時間到農村、社區、企業、基層單位等開展駐點調研。同時規定領導干部下基層調研必須有一定比例的隨機性調研,確保聽到真話、察到實情。在此基礎上“解剖麻雀”,堅持點面結合、上下互動,解決點上問題,反思面上工作,使作決策、定政策、辦事情更加切合實際、更加順乎民意。

  扎根群眾實踐要“扎”得持久。習近平同志強調,領導干部的調查研究要“始終堅持”和“不斷加強”。深入基層和群眾開展調查研究,隻有形成制度才能持之以恆。在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中,江蘇省委把“三解三促”中行之有效的做法提升到制度層面、形成剛性約束,出台《關於完善黨員干部直接聯系群眾制度的實施辦法》等硬招實招,防止聯系群眾隨意化、走過場。通過建章立制,把下基層調研的好方法固定下來,形成帶著問題下去、找到答案上來的常態,形成接觸普通群眾、掌握一手材料的常態,形成解決點上問題、反思面上工作的常態。把下基層調研情況作為領導干部年度考核和述職述廉述德的重要內容,將活動評價結果與評優、獎懲、晉級等挂鉤,防止產生懈怠心理,克服可能出現的被動應付、淺嘗輒止等現象,真正使密切聯系群眾成為一種價值取向、工作方法和行為習慣。

  把群眾實踐的智慧和力量融入科學決策全過程

  習近平同志強調,要把全面深化改革各項舉措落到實處,攻克體制機制的痼疾,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籬,必須緊緊依靠廣大人民。近年來,圍繞蘇南提升、蘇中崛起、蘇北振興等事關全省大局的重要決策部署,江蘇省委堅持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深入基層調查研究,有針對性地提出解決問題的辦法和措施,使重要決策和工作部署成為全省干部群眾的思想共識和自覺行動。

  把問計民需作為制定決策的前提。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群眾的意願就是我們工作的風向標。問計民需,方能有的放矢。“利民之事,絲發必興﹔厲民之事,毫末必去。”如果干部的根子沒有扎在基層,沒有想群眾之所想,決策就可能出現偏差,工作的目標和結果就可能產生偏差。江蘇省委領導班子成員在“三解三促”調研后得出一個共同體會:作出正確的決策、完善我們的政策,必須深入群眾,回到決策的“原點”﹔必須深入實際,把握問題的症結﹔必須深入思考,實現點面結合、上下互動。黨委政府定政策不僅要關注群眾的物質需要,還要傾聽他們的精神訴求,讓事關改革發展的重大決策與群眾的實際利益增進同頻共振,真正順民意得民心。

  把集中民智作為完善決策的關鍵。江蘇地處東部沿海,經濟社會發展較快,對外開放程度較高,遇到的矛盾和問題也較新,對一些與群眾利益關系密切的問題,大家認識不盡一致甚至可能有爭議,尤其需要決策者立足全局、清醒判斷、科學引導,這不是坐在辦公室就能完全解決的。江蘇省委明確要求,凡是事關發展全局、涉及群眾利益的重大決策部署,都要把深入基層調研、聽取群眾意見作為必修課。堅持健全完善決策機制,不斷拓展黨務政務公開的領域和平台,暢通訴求表達渠道,邀請群眾監督決策環節,最大限度集聚群眾智慧,切實維護群眾知情權、參與權、監督權,切實保証重要決策部署的科學性、針對性、有效性。

  把匯聚民力作為落實決策的保障。一分部署,九分落實。無論決策設計如何精巧、決策程序如何嚴密,如果不能充分調動干部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轉變成實際行動,最終隻能是“空中樓閣”。江蘇各級領導干部與群眾共商對策、共出主意、共想辦法,解決了群眾反映強烈的農村環境綜合整治、公共服務設施建設、土地資源合理利用、企業融資等突出問題。特別是對一些長期難以解決、涉及體制機制的深層次問題,緊緊依靠群眾推進改革創新,形成干群聯動、合力攻堅的生動局面。上下同欲者勝。黨員干部與人民群眾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充分釋放蘊藏於群眾之中的智慧和力量,就一定能推動決策落到實處,將宏偉藍圖變成美好現實。

  《 人民日報 》( 2014年06月16日 07 版)

分享到:
(責編:權娟、秦華)

相關專題

中央精神

理論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