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東南州緊貼民族眾多、苗侗為主的地區實際,各基層活動單位在做好規定動作的同時,結合當地民族文化資源,打好“民族特色牌”,助推活動各項環節形成聲勢取得實效。
“百節”傳唱活動好聲音。黔東南州被譽為“百節之鄉”,結合民族節日人群集中便於宣講的特點,傳播教育實踐活動精神,讓群眾時時處處感受活動氛圍。一是對歌比賽。麻江縣“四月八”民族文化節各族群眾自發組成22個隊共100多名選手在杏山鎮隆昌村舉行黨的群眾路線歌舞比賽。從江縣“三月三”歌會節以苗族情歌、侗族琵琶歌等歌種舉行“群眾路線對唱賽”。二是行家創作。施秉縣苗學會編撰群眾路線苗族“刻道”歌謠,開創“雙語教學”模式,會長潘家相在蘆笙節、姊妹節與村民對歌“教學”。從江縣“三月三”歌會節組織60余名民間歌師、民族文化傳承人領唱,節日期間創作群眾路線題材的苗歌、侗歌等民歌150余首。天柱縣組織民間歌師編創群眾路線民歌500首,通過“注溪社節”、“渡馬三月三”等民俗活動,組織民間歌手在縣城金鳳廣場設立“四十八寨”歌台開唱。三是組團送學。丹寨縣在“蚩尤節”、“六月六”期間組織精通苗語和水話的干部組成“雙語”宣講團,把《莫賭博》、《莫生氣》等本土節目“翻譯”成“雙語節目”入村宣講23場次。榕江縣組織懂民族語言的駐村干部、一村一大、村干部成立12個“民族語言宣講團”,在“三月三”、“四月八”節日期間入村宣講23場次,送戲進村13場次。
“多語”傾聽群眾真意見。黔東南州漢、苗、侗語等各民族語言夾雜,組織能說會講民族語言的黨員干部,採取“一竿子插到底”的方法深入基層聽真意見,真聽意見。一是挑選精干“沉下去”。台江縣組織120名苗族黨員干部深入8個鄉鎮76個村廣泛征求意見135條。麻江縣壩芒布依族鄉推行“趕場天辦公”,組織能懂會說布依話的鄉干部到“趕場地”村委會聽取意見,自4月以來收集意見62條。二是現場傾聽“嘮家常”。天柱縣利用晚上和周末邀請當地干部、村干部召開“方言侗語會”征求意見建議300余條。黎平縣利用鼓樓集中村組干部、“五老”人員、群眾代表開展“鼓樓夜話”活動,面對面聽取意見建議341條。三是收集民意“補漏洞”。三穗縣活動辦、縣民宗局等16家單位走進苗族“土王戊”節設立意見收集台收集意見建議243條。黃平縣利用飛雲崖“四月八”蘆笙會,組織文廣局、安監局等單位設置意見征集點,節日三天接受群眾咨詢530余人,現場調處解決事例59起。
“千村”破陳除陋樹新風。黔東南“十裡不同俗,百裡不同天”。圍繞群眾反映強烈的庸懶風、濫辦酒席風等“六風”問題,各民族村寨發揮“村民自治”作用即知即改,讓群眾看到新氣象。一是“移風易俗”倡新風。施秉縣城關鎮小河村、伍旗村等苗寨,傳統苗族婚禮一般為13天。教育實踐活動中,鎮、村干部入村入戶做思想動員宣傳,苗族人民接受漢族婚嫁習俗,如今婚嫁時間縮短為2—3天。台江縣最大的苗寨方召鄉交汪村召開千人村民大會,就以前辦一次紅白喜事要吃上3至7天,耗時長勞民傷財的問題開展討論,一致表決把“文明辦酒席”寫進《村規民約》。二是“農村法律”動真格。雷山縣60多個苗族行政村制定《村規民約》狠剎大辦酒席歪風,在酒席上第一次以“農村法律”進行約束,共650余農戶簡辦紅白喜事,直接節約資金120多萬元。施秉縣楊柳塘鎮屯上村苗寨,以前村寨衛生臟、亂、差。村兩委在教育實踐活動中把愛護環境納入《村規民約》,村民自覺遵守,寨子舊貌換新顏。三是鄉村自治解糾紛。台江縣探索基層矛盾糾紛調解新機制,通過族老、寨老、燈頭、龍頭、鼓藏頭“五老”調解,創建“五老調解室”、“五老”聯合調解中心。黎平縣把威望高、懂政策的寨老、退休老干部等選進村民調解委員會,運用“款約”、“侗款”化解糾紛。
(貴州省黔東南州黨建雲平台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