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文 藏文 維文 哈文 朝文
      手機官網
    
站內搜索:

主辦:中央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領導小組辦公室
承辦: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中國共產黨新聞>>群眾路線網

“四下基層”是黨的群眾路線的實踐創新

中共福建省委中心組

2014年06月09日09:14  來源:福建日報

領導干部“信訪接待下基層、現場辦公下基層、調查研究下基層、宣傳黨的方針政策下基層”,是習近平同志在福建寧德工作時大力倡導的工作方法、工作制度,是黨的群眾觀點與群眾工作的有機統一,是黨密切聯系群眾的實踐創造。20多年來,“四下基層”得到長期堅持並不斷發揚光大,成為福建黨員干部踐行群眾路線的重要載體。在深入開展第一批、第二批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的進程中,“四下基層”所蘊藏的精神內涵、所體現的價值追求,不斷轉化為我省黨員干部的自覺實踐,越來越顯示出巨大的生命力。

“四下基層”彰顯群眾路線的鮮明特征

群眾路線是我們黨對馬克思主義群眾觀的創造性運用,是黨的生命線和根本工作路線。福建是黨的群眾路線的重要發源地,古田會議決議、才溪鄉調查和毛澤東同志在長汀起草的《關心群眾生活,注意工作方法》等,在黨的群眾路線形成和發展中具有開創性意義,黨的密切聯系群眾的優良傳統在八閩大地生生不息、薪火相傳。“四下基層”來之於實踐,又指導實踐,是對我們黨堅持群眾路線這一優良傳統的繼承運用和創新發展,科學回答了新的歷史條件下,如何增進與人民群眾的感情,做好聯系服務群眾工作,解決好執政黨與人民群眾的關系問題。

信訪接待下基層,變群眾上訪為領導下訪,著力把矛盾化解在源頭。堅持群眾路線,就要保持黨同人民群眾的緊密聯系,下最大力氣解決人民群眾不滿意的問題。信訪工作是黨和政府聯系群眾的橋梁,是直接溝通民情、體察民意、化解矛盾的前沿窗口。習近平同志到寧德工作后,首先從信訪工作入手,強調“信訪工作的首義,在於時刻把自己看成人民中的一員,把心貼近人民。”在新形勢下不能滿足於“被動式的信訪”,應該探索一條新路子,把信訪工作做到基層,第一時間解決問題,主動把矛盾問題化解在萌芽狀態。他倡導建立了領導下訪、約訪群眾制度,在霞浦縣親自主持了第一個下訪接待日活動,以此為開端,逐步形成了“四下基層”的工作制度。信訪接待下基層,暢通了群眾利益訴求渠道,實現了信訪工作的根本性轉變,又推動了領導干部改進工作作風,時刻保持與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

現場辦公下基層,化被動服務為主動服務,著力解決群眾反映的突出問題。為群眾辦實事辦好事,切實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密切黨群關系的治本之策,也是最根本的群眾工作。在福建工作期間,習近平同志既倡導“現場辦公下基層”,又力推“馬上就辦”,並首創機關效能建設,要求把工作著力點主動放置於基層一線,對於關系群眾切身利益又久拖未決的問題,現場集中“會診”,特事特辦,急事急辦。基層是群眾工作的主陣地。他曾經說過,當縣委書記要走遍全縣各村,當地市委書記要走遍各鄉鎮,當省委書記要走遍各縣市區。在廈門工作時,他就經常深入最邊遠、最貧困的老區山區村——軍營村和白交祠村,每次都要在山路中穿行跋涉大半天。他在當地委書記、市委書記期間,走遍了寧德和福州的鄉鎮。曾經披荊斬棘、跋山涉水兩個多小時,深入山區壽寧縣下黨鄉現場辦公。這種“接地氣”的工作作風,為福建黨員干部樹立了典范。現場辦公下基層的意義,不僅在於解民憂、惠民生,更拉近了機關與基層、領導與群眾的距離,真正把為民宗旨轉化為實際行動。

調查研究下基層,從機關大院到基層一線,著力從人民群眾中汲取智慧和力量。黨的正確主張和科學決策,隻能“從群眾中來”,隻能來自群眾的偉大實踐。調查研究下基層,尊重群眾首創精神,推動領導干部走出機關大院,深入基層一線和群眾之中,努力獲取那些在辦公室難以聽到、不易看到和意想不到的新情況,為科學決策提供重要依據。面對閩東落后面貌和群眾脫貧致富期盼,習近平同志深入調研思考后,提出要加快發展、擺脫貧困,必須樹立“弱鳥先飛”意識,發揚“滴水穿石”精神,矢志不渝地苦干實干。他在福州工作時提出發揮省會城市優勢,建設閩江口金三角經濟圈,在省裡工作時提出生態省建設、餐桌污染治理、數字福建建設等,這些富有戰略性、前瞻性的重要思路和舉措,都是深入實際調研、總結基層群眾經驗創造的成果。實踐証明,調查研究下基層,遵循了馬克思主義認識論基本原理,真正實現了把領導干部政治智慧的增長、執政本領的增強,深深扎根於人民群眾的實踐沃土。

宣傳黨的方針政策下基層,由一般號召到面對面宣傳,著力教育引導、組織動員群眾。“到群眾中去”,讓黨的方針政策為群眾所掌握,化為群眾的自覺行動,這是黨的群眾工作的重要目標和任務。習近平同志在系統闡述“四下基層”時,把宣傳黨的方針政策下基層擺在突出位置。宣傳黨的方針政策下基層,強調既要面上推動,廣泛持續,更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了解把握基層群眾的政策需求和接受特點,“到什麼山頭唱什麼歌”,大力開展豐富多彩、生動活潑的宣傳教育,有效解開群眾思想上的“扣子”,推動黨的方針政策“落地生根”。宣傳黨的方針政策下基層,堅持一般和個別、領導和群眾相結合,克服形式主義、官僚主義和命令主義,真正實現了“把黨的正確主張變為群眾的自覺行動”。

“四下基層”在福建的持續深入實踐

習近平同志倡導的“四下基層”,在福建各地廣泛踐行,成為廣大黨員干部的普遍共識和自覺行動。省第九次黨代會提出,推行領導干部“四下基層”工作制度,“接地氣”、“交朋友”,提高工作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始終保持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近年來,省委在各級機關中部署開展“下基層,解民憂,辦實事,促發展”活動。在深入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中,省委明確提出把“四下基層”作為活動的重要載體,推動領導干部深入基層,不斷改進工作作風。“四下基層”的實踐價值日益凸顯。

把“四下基層”作為了解民情、科學決策的關鍵環節。大興調查研究之風,暢通民意訴求,從基層群眾中獲取真知,推動科學民主決策。省委注重在教育實踐活動中建章立制,對“四下基層”作出制度安排,制定了《關於推進領導干部“四下基層”工作的意見》、《省級領導“四下基層”工作制度》,對下基層的時間、方式、重點作出硬性規定﹔出台了《省委常委會重大決策征求意見制度》、《省委常委會定期聽取和研究解決干部群眾反映的突出問題制度》等,對重大決策聽取群眾意見提出了明確要求。近年來,省委提出實現“百姓富”、“生態美”有機統一的目標,注重加強“薄弱環節”的工作方法,以及建設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實施產業龍頭促進計劃、加快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發展等重大決策部署,都是在“四下基層”中了解真實情況、匯集民意民智、科學民主決策的結果。各級各部門通過“四下基層”,摸實情、集民智、理思路、出良策,有力推動了科學發展跨越發展。

把“四下基層”作為化解矛盾、促進和諧的重要渠道。引導各級領導干部到矛盾比較集中、問題比較復雜、歷史遺留問題較多的地方去,疏導群眾情緒,協調矛盾糾紛。省委進一步完善了領導干部接待群眾來訪制度,對定點接訪、重點約訪、專題接訪、帶案下訪、領導包案等作出具體規定,推動各級領導干部定時定點開展大走訪、大接訪活動。實施處理信訪事項“路線圖”,建立風險評估、積案化解、公開聽証等信訪工作“七項機制”,依法依規維護群眾權益。組織各種形式的宣講團,大力開展“三下鄉”活動,圍繞黨的方針政策和熱點難點問題,深入宣傳,釋疑解惑。全省每年有20多萬干部走出機關,深入基層開展政策宣傳、信訪接待、座談交心等活動,共建立聯系點16萬多個,建立民情台賬近20萬本。一大批矛盾糾紛和信訪疑難問題得到有效化解,全省信訪總量總體呈下降趨勢,促進了社會和諧穩定。

把“四下基層”作為落實工作、為民辦事的有力抓手。堅持一分部署、九分落實,大力推行“一線工作法”,倡導“馬上就辦”,推動領導干部定期到基層現場辦公,做到發現問題在一線、化解矛盾在一線、工作落實在一線。省委、省政府連續多年開展“拉練”檢查活動,現場協調解決實際問題,推動中央和省委決策部署落到實處。全省各級普遍建立了行政服務中心,為群眾辦事提供“一站式”服務。從1990年開始,省委、省政府連續24年每年實施一批為民辦實事項目,重點解決就業難、看病難、上學難、住房難等民生突出問題。多年來,全省與民生相關財政支出佔全部支出的70%以上,財政超收部分全部用於改善民生,群眾從“四下基層”中真正得到了實惠。

把“四下基層”作為固本強基、錘煉干部的有效手段。堅持重心下移、強化基層,引導黨員干部苦練密切聯系群眾基本功,多下基層、真下基層。自2004年至今,從省、市、縣三級機關和事業單位中選派4批1萬多名干部,到后進薄弱村擔任黨支部書記或第一書記,整村推進扶貧開發。在第一批教育實踐活動中,省裡出台了10條減輕基層負擔的規定,省級考核評比表彰項目減少85%,促進基層組織回歸服務群眾本位。結合第二批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把軟弱渙散村作為各級機關企事業單位“四下基層”聯系點,開展中長期挂鉤幫扶,促進整頓轉化﹔從省直機關中選派干部到農村開展駐村蹲點活動,祛“官氣”、除“四風”。通過“四下基層”,基層基礎進一步夯實,探索總結出“168”農村黨建、“135”社區黨建、“三五”非公黨建、“1263”機關黨建、“六要”群眾工作法等先進典型和成功經驗﹔干部隊伍建設不斷加強,一大批作風正、能力強、經過基層磨練的黨員干部脫穎而出,成為改革發展穩定的中堅力量。

把“四下基層”傳承好堅持好發揚好

“四下基層”是福建的傳家寶。教育實踐活動有期限,但貫徹群眾路線沒有休止符,作風建設永遠在路上。我們要圍繞全面深化改革的新任務,結合教育實踐活動,始終堅持為民務實清廉主題,持續聚焦“四風”突出問題,把“四下基層”不斷引向深入,使之成為廣大黨員干部的長期自覺。

貫徹“三嚴三實”要求,豐富“四下基層”內涵。習近平總書記關於“三嚴三實”的重要論述,進一步明確了全黨作風建設的新要求,是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的“導引牌”,也是新時期“四下基層”的“方向標”。深入推進“四下基層”,必須牢牢把握這個總要求,內化於心、外化於行。嚴以修身,要求領導干部必須不斷加強黨性修養,堅定理想信念,立忠誠篤信之志,補精神之“鈣”,解決好“總開關”問題。這是領導干部真正做到既“身入”基層又“心到”基層的根本前提。嚴以用權,要求領導干部在“四下基層”中必須堅持“權為民所用”,時刻牢記“魚和熊掌不可兼得”,任何時候都不搞特權、不以權謀私。嚴以律己,要求領導干部在“四下基層”中必須以“抓鐵有痕、踏石留印”的狠勁和韌勁,堅決貫徹落實中央八項規定精神,使之成為“鐵八條”。謀事要實,要求領導干部在“四下基層”中必須察實情、出實招、辦實事、求實效。創業要實,領導黨員干部在“四下基層”中必須發揚“釘釘子”精神,一錘接著一錘敲,一棒接著一棒干下去,腳踏實地地干出成效來。做人要實,要求領導干部在“四下基層”中必須做老實人、說老實話、干老實事,確保主旨不跑偏、效果不落空,以忠實於黨和人民的行動贏得群眾擁護。

更加強化問題導向,突出“四下基層”重點。搞好教育實踐活動,說一千,道一萬,還得看解決問題。要把“四下基層”的重點放到推動發展上來,按照省委提出的“必須保持比全國高一點的有質量有效益的速度,必須通過龍頭帶動做大增量實現結構調整優化,必須高度重視生態環境保護,努力實現百姓富、生態美有機統一”的要求,突出加強薄弱環節,彌補發展“短板”,加大對23個省級扶貧開發重點縣的支持力度,增強其自我發展能力。要把“四下基層”的重點放到解決民生突出問題上來,按照“守住底線、突出重點、完善制度、引導輿論”的思路,實施新一輪“民生工程行動計劃”,完善社會保障制度,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解決好就業、教育、醫療、住房以及生態環境、食品藥品安全等問題,打通聯系服務群眾的“最后一公裡”。要把“四下基層”的重點放到夯實基層基礎上來,推進基層服務型黨組織建設,實施“百千萬基層黨組織帶頭人培養工程”,加強鄉鎮干部隊伍建設,切實減輕村、居組織負擔,讓人力物力、資源要素進一步向基層下沉。

緊扣時代要求,創新“四下基層”方式。面對世情國情黨情的新形勢新變化,面對黨群干群關系的新特點新挑戰,必須遵循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和關於群眾路線的重要論述,賦予“四下基層”新的時代內涵。創新“信訪接待下基層”,強化社會治理理念,善於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解決群眾利益問題,處理好維穩與維權的關系,推進涉法涉訴信訪改革,堅持開門接訪、預約接訪、帶案下訪,定期到基層接訪群眾,及時化解矛盾糾紛。創新“現場辦公下基層”,建立定期研究解決基層和群眾反映的突出問題機制,注意深入為民辦實事項目一線、生產一線以及困難矛盾比較多的地方現場辦公、排憂解難,幫助基層群眾理清發展思路、破解發展難題。創新“調查研究下基層”,完善領導干部聯系點制度,多到條件艱苦、環境復雜、矛盾集中的地方進行一些隨機性調研,更加重視現代科學技術的運用,力戒“用上網代替上門,用通話代替見面”。創新“宣傳黨的方針政策下基層”,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抓住基層群眾普遍關心的熱點難點問題,運用群眾樂於接受、易於接受的方式開展政策宣講和思想政治工作,積極開展法律、政策、信息、科技咨詢服務活動,做好宣傳教育群眾、引導提高群眾工作。

健全體制機制,保障“四下基層”常態長效。作風問題具有頑固性、反復性,形成優良作風不可能一勞永逸,克服不良作風不可能一蹴而就。關鍵還在於建立健全規章制度,把制度“籠子”扎緊,確保形成的制度行得通、指導力強、能長期管用,防止成為“紙老虎”、“稻草人”。不斷鞏固和落實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的成果,經常抓、見常態,深入抓、見實招,持久抓、見長效,建立健全干部直接聯系群眾制度、群眾訴求反映表達制度、體現群眾意願的科學民主決策制度、重大決策實施效果跟蹤反饋制度、干部作風狀況考核評價制度,形成一個配套銜接、運行高效的群眾路線制度體系。

分享到:
(責編:常雪梅、程宏毅)

相關專題

中央精神

理論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