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地區貫徹好黨的群眾路線,關系到民族地區同全國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使命。
推動民族地區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為貫徹群眾路線奠定物質基礎。要把項目建設作為重要載體。建設一批能帶動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的生產性項目、公益性項目和基礎設施項目,增強發展后勁﹔要把推進產業化作為重要內容。堅持從實際出發,著力培育主導產業和龍頭企業,引導龍頭企業進行技術改造和產業升級,打造優勢品牌﹔要把提高城鎮化水平作為重要措施。積極引導農村富余勞動力向非農產業和城鎮轉移,加快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步伐,吸引更多農民和民營企業向城市聚集﹔要把發展旅游業作為重要方面。
尊重民族差異,整合利益關系,促進民族團結和社會穩定,為貫徹群眾路線創造社會條件。要充分調動各族群眾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使維護民族團結成為各族群眾的自覺行動,使“三個離不開”思想更加深入人心﹔要正確處理影響民族團結的問題,講原則、講法治、講政策、講策略,嚴格區分矛盾性質,堅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是什麼問題就按什麼問題處理﹔要從維護好實現好發展好各族群眾根本利益入手,加快民族地區社會事業發展,著力解決好各族群眾的民生問題,讓各族群眾共享改革發展的成果。
加強基層黨組織建設,夯實民族地區黨的執政基礎,為貫徹群眾路線提供堅強保証。要創新黨組織設置模式。立足廣大黨員群眾多層次,多樣化需求,突破黨員組織關系限制,加大各類功能型黨組織的組建力度﹔要改進和創新維護群眾利益機制。建立健全傾聽群眾呼聲工作機制,切實發揮好群眾來信、行風熱線、網絡信息等反映社情民意的作用﹔要增強服務意識,突出服務功能。做到服務內容由單一的物質性服務向物質性服務和精神性服務相結合轉變,服務性質由純粹的扶貧幫困、排憂解難向為群眾實現自我價值、健康成長創造條件轉變。
(作者為自治區黨校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