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四風’、改進作風,必須讓群眾廣泛參與進來,黨員干部要到群眾中去征求意見、求醫問診。”內蒙古赤峰市翁牛特旗干部努力將學習收獲轉化為“察民情、聽民意、解民憂、促民安、聚民心”的生動實踐。
架起服務群眾“連心橋”
“村裡能不能完善村部的功能,給百姓提供更多便利?”“膜下滴灌確實增產,但每年都要投資更新管帶,有沒有多年受益的好辦法?”……橋頭鎮太平庄村主任李仕秀的日記裡密密麻麻記錄著群眾的意見和建議。
群眾的心聲有沒有回音?眼下,太平庄村村部擴建工程已接近尾聲,預計6月中旬可投入使用。這個佔地528平方米的現代化村部集文化室、衛生室、圖書室、洗浴中心於一體,功能完備、設施齊全,可滿足村民的業余生活和醫療需要。為破解膜下滴灌管帶一次性使用難題,旗裡聯系沐禾金土地節水有限公司正在研發滴管深埋技術,成功后可讓滴管連續使用6至10年,每畝地每年可節省投資200多元……
今年初以來,翁牛特旗組織2065名干部深入18萬農戶,匯總梳理意見和建議3412條。“明確責任部門和責任人,能立即解決的馬上處理﹔暫時不能解決的給出時限﹔由於政策、歷史等原因解決不了的,必須說明情況。”旗委組織部副部長欒守武說,目前已解決問題1877條,限時解決1302條。
白音塔拉鎮供電線路來自烏丹鎮,輸電裡程達206公裡。由於地處供電末端,電壓過低,該鎮大型用電設備很難保証。白音塔拉酒廠經理康國軍深受其苦:“酒廠每生產半小時就得拉閘,耽誤生產,還經常燒電機。”農電部門了解情況后,從臨近的阿魯科爾沁旗紹根鎮拉出一條66千伏輸電線,新的線路輸電裡程僅為43公裡。從今年4月開始,康國軍的酒廠再也沒出現因電壓不穩而停產的現象。具體問題的解決,架起了干群關系 “連心橋”,也讓群眾切實感受到教育實踐活動帶來的變化。
唱響簡政放權“重頭戲”
教育實踐活動開展以來,旗裡對307項行政審批事項以取消、合並等方式進行清理,到今年4月初,隻保留了85項。同時對24項前置審批事項進行改革。
“簡政放權就像割肉。”旗政務服務中心主任李永軍坦言,旗委、政府以壯士斷腕的決心和勇氣,除掉阻礙全旗經濟社會發展的藩籬。
政府權力“瘦身”,如何避免成為“甩手掌櫃”?翁牛特旗的做法是,政務服務中心每天16時30分將全天辦理的事項列出清單,在15個辦事窗口流轉一遍,告知有關單位,並簽字蓋章。事后,涉事單位要主動聯系企業辦理相關手續及監管工作。變坐堂辦公為上門服務,有效杜絕了不作為的發生。
為延伸服務觸角,翁牛特旗13個蘇木鄉鎮實現了政府服務網絡全覆蓋。包括醫療保險、申請小額擔保貸款、林權証發放等72項行政職權及便民服務事項下放到蘇木鄉鎮辦理,徹底解決了偏遠地區群眾辦事難的問題。為使農牧民辦事不再多跑冤枉路,旗裡推出送服務下鄉活動,讓群眾不出家門便知辦理事項的地點、手續、辦事時限等。而政務中心開通的官方微博、微信可提供在線咨詢、預約辦事等業務,讓政務服務和信息傳播在股掌之中便可完成。
傾聽民情民意“真聲音”
一張活動主題宣傳畫、一本學習“口袋書”、一張征求意見表、一個民情民意記錄本,這是由教育實踐活動辦公室統一發放、工作隊員走訪時隨身攜帶的四件套。
“我們在解放營子鄉三分地村入戶走訪兩天了,基本上梳理出制約該村發展的共性問題,歸結起來就是:‘水、路、房’。首先是水,找水、打井是該村發展的重中之重……”這是翁牛特旗黨校一名干部在下鄉調研時寫下的民情日記。
“群眾的事即使再小,也是大事。”“讓群眾滿意既是出發點,更是落腳點。”一村村走、一戶戶訪,下鄉工作隊員們白天走村入戶,填表記錄,晚上連夜梳理問題和情況:今天排解了哪些矛盾糾紛,群眾反映了哪些問題,自己有多少收獲……
對於調研走訪中掌握到的群眾急需解決的實際困難和問題,旗黨政班子始終高度重視,立行立改。同時落實牽頭領導,制定解決問題的任務書和時間表,並由專人向群眾做好解釋工作。此外,針對群眾反映強烈的8項民生問題和6項干部作風問題,開展了專項整治。
《 人民日報 》( 2014年06月05日 04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