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文 藏文 維文 哈文 朝文
      手機官網
    
站內搜索:

主辦:中央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領導小組辦公室
承辦: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中國共產黨新聞>>群眾路線網

江西日報:心中要有愧疚感

桑林峰

2014年06月04日09:35  來源:江西日報

“去年1月,袁厲害收養的孩子,在自己家燒死了7個,燒傷了1個,這是我們長期漠視群眾疾苦的惡果,能不愧疚?!”

“兩箱酒,價兒超過農民一年收入,茶葉幾百元一斤,夠貧困學生半年花!過去習慣了,現在覺得負罪……”

河南蘭考縣委常委班子日前召開的專題民主生活會上,很多同志在自我批評中表達了愧疚感。對共產黨人來說,必須認清自己為了誰、依靠誰、我是誰,端正自己的政績觀、利益觀、工作觀,心中要有愧疚感。

愧疚感是一種清醒。凡清醒者,才能不迷向、不偏航,永不自滿、永不懈怠。愧疚感是一種敬畏。凡敬畏者,才能心有所怕、行有所規,執政為民、公權為公。愧疚感是一種自責。凡自責者,才能查漏補缺、亮丑正容,自我更新、自我完善。愧疚感是一種自勵。凡自勵者,才能勤勉自我、振奮精神,不懼艱辛、為民辦事。

無論是古之清官廉官,還是今之優秀黨員干部,無不常存一種愧疚之心。故而,便有了高適當刺史時的自責:“龍鐘還忝二千石,愧爾東西南北人”﹔便有了韋應物為官時的不安:“身多疾病思田裡,邑有流亡愧俸錢”﹔便有了毛澤東秘書田家英的自警:“一飯膏粱頗不薄,慚愧萬家百姓心”﹔便有了革命元勛董必武的自勵:“新功未建愧高座,老本無多早啃完”……

反觀當下,有的黨員、干部恃才傲物,狂妄自大,自詡“老子天下第一”﹔有的隻講組織對不起自己,不講自己對單位有多大貢獻﹔有的公私不分、公款私用,假公濟私、損公肥私﹔有的自我吹捧,大言不慚地表揚與自我表揚,明目張膽地伸手索官要權﹔還有的鋪張浪費,搞“一根煙一斤油,一瓶酒一頭牛,一頓飯一棟樓”那一套。諸如此類,探究起來,都有一個共同的原因:缺少愧疚感,不知道自己“姓甚名誰”,不知道權從哪裡來,又將用在哪裡去。到頭來,不是被群眾所唾棄,就是為黨紀所不容。

在深入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的當下,黨員、干部應有的愧疚感,說到底就是對群眾的感情問題。焦裕祿為了不讓群眾逃荒,不顧病痛的折磨發展生產,從不懈怠﹔楊善洲為了回報鄉親,22年植樹造林,從不言苦。正是這種血濃於水的干群關系、干群深情,讓他們把老百姓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急群眾所急,憂群眾所憂,想群眾所想,盼群眾所盼。

常懷愧疚感,就是要堅持“吾日三省吾身”,認真對照理論理想、黨章黨紀、民心民聲、先輩先進這“四面鏡子”,接受精神的洗禮,保持清醒的頭腦,堅守心中的信念,真正明白入黨為什麼、當官干什麼、身后留什麼。

“焦書記去世50年了,蘭考沒有根本上改變面貌。現在再苦再窮,比焦書記那時候好多了,為什麼群眾對我們不滿意?為什麼我們會在作風上脫離群眾?”蘭考縣委常委們的“蘭考之問”深刻地提醒我們:僅有愧疚感還遠遠不夠,更要有彌補愧疚、造福群眾的實際行動。“干一寸勝過說一尺”。踏踏實實、兢兢業業、勤勤懇懇為群眾服務,不僅臉好看,更要事好辦﹔不僅“為官不易”,更要“為官有為”。如此,黨員干部才能少些愧疚感,多些欣慰感。

分享到:
(責編:楊麗娜、程宏毅)

相關專題

中央精神

理論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