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文 藏文 維文 哈文 朝文
      手機官網
    
站內搜索:

主辦:中央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領導小組辦公室
承辦: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中國共產黨新聞>>群眾路線網

內蒙古喀喇沁旗:在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中構建“四有”服務新格局

2014年06月04日07:23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在赤峰市喀喇沁旗,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如縷縷春風拂動著“為民務實清廉”的春意,裹挾著“改革創新發展”的溫度悄然吹進了喀喇沁旗的千家萬戶,一時間,千萬朵“發展”之花、“民生”之花、“幸福”之花競相開放,一場場“花瓣雨”潤物無聲般滋潤了全旗黨員干部群眾的心田,也溫暖了喀喇沁大地。

如何在黨的群眾路線教育的節拍中,在“8337”發展思路的指引下,化“春風”為“春雨”,更好的“滋潤”全旗經濟社會發展的方方面面?喀喇沁旗的領導者率先垂范,在深入開展“大學習”行動的同時,深入走訪、座談、考察、調研,通過暢通四條綠色通道、搭建四級服務平台、守住六條兜底底線和完善四大工作機制,保証了群眾“話有地方說”“事有地方辦”“困難有人幫”“問題有人管”,開創了黨員干部服務群眾的新格局。

暢通四條綠色通道——確保群眾“話有地方說”

——走近群眾面對面地“問”,征求意見背對背地“提”,開展座談請“兩代一委”“議”,調研、走訪邀服務對象來“評”,切實把百姓的意見、想法、困難都征集上來,真心傾聽群眾呼聲,回應群眾關切,服務滿意不滿意讓群眾來評判。

4月14日,是乃林鎮北山根村朱延峰一家人最高興的日子,也是朱延峰最高興的一天。主要原因不在於鎮裡落實的萬畝經濟林終於落在他們村裡,而在於這條意見是他當初第一個 “提”出來的,成為敢於吃螃蟹的人!在他認為,當時是冒著“厚臉皮”說出來的,現在想想,卻不是那麼一回事。原來,鎮、村干部就是想聽聽大家伙兒的實話,看看大家對種植經濟林到底有沒有“心思”,別苗子發到群眾手裡,意見不一致,好項目也發展不了。在村民的征求意見會、座談會上,鎮村干部一再做工作讓大家寫真話,不署名也可以,隻要是說出自己的真心話就行,能幫忙的一定幫忙,當時實在解決不了的,也會及時向上反映。沒想到,老朱攛掇著大家伙要鎮裡給免費提供苗、免費挖樹坑……凡是當面不好意思提的都填到表上了。

“有了老朱這樣敢說實話,能和我們說實話的人就表示老百姓還是信任我們的,所以我們盡全力幫他們把這次種植經濟林的意見基本解決了!”鎮林業站賈站長說。

“這回你隻要站在地頭等就行了,老朱!” “免費平整土地、免費挖樹坑、免費給果苗、免費給澆水、免費給技術輔導,要是村民自己拉水的我們每畝給補30元……”林業站工作人員繼續補充,老朱沒想到這一條意見能給大家伙兒解決這麼大的事,說笑間,又拽了水管子給剛栽好的一棵果樹苗澆水去了……

“三八”期間,該旗機關黨委以節日為契機,組織機關黨委全體女職工與當鋪地村70余名婦女在拔河、跳繩、踢毽子等活動中開展了一次“姐妹心裡話”的特殊征求意見會,在拉近距離的同時,切實了解到農村婦女的真實狀況﹔為了把征求意見環節落實到實處,該旗紀檢委深入到包扶村南台子,派駐干部分批住在群眾家,通過“拉家常”的方式了解群眾的所思所盼﹔征求意見的同時,為了給群眾帶去真情服務,計生部門開展了“四進家門”活動,在了解情況、征求意見的同時,還把政策法規、勞務信息、惠農補貼等諸多信息送到百姓家中﹔十家滿族鄉在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中特意設立舉報電話2部,聘任監督員29名……

“在全旗搞一次干部下鄉、走訪、調研活動,每一位旗委常委要帶頭走遍聯系鄉鎮(街道)、村組,把群眾的意見帶回來,要接地氣!”喀喇沁旗在努力踐行著愛民惠民為民的理念,有的單位還設立了征求意見箱、電子信箱,甚至通過網絡平台來征求意見,窗口單位定期組織服務對象評說服務,對行風作風進行評議,查找不足、以便更好的改進工作。全旗通過“問、提、議、評”四位一體形式共征集到關於經濟發展、民生保障、社會事業、作風建設4大類760多條意見建議,對280多項問題立即進行了解決,其他問題建立整改台賬,定人、定責、定時、定效進行整改。

多聽、廣聽、深聽,敢聽、願聽、傾聽,敢碰“意見”的深水區,把“摸民情、解民憂、幫民困、扶民富”作為出發點和終極目標,掀起了服務群眾發展的熱潮。

搭建四級服務平台——確保群眾“事有地方辦”

——完善旗行政服務中心、鄉鎮黨政服務大廳、村級民情接待站、組級服務代辦點“四級”立體化服務網絡,積極開展集中服務、預約服務、主動服務、代辦服務,努力實現服務群眾零距離。

4月16日,記者在美林鎮黨政綜合服務大廳遇到了前來辦事的旺業甸村4組村民徐杰,徐杰告訴記者,一站式大廳最方便的是什麼時候來都有人,不會出現原來“干部下鄉”的狀況,原來跑幾趟的事現在一趟准保能辦成。像財政所“一卡通”業務發放的各種補貼有時候都不用來,短信服務就告知了。他一邊說一邊給記者看他的一條手機信息。記者看到在他的“一卡通”信息裡,補貼項目名稱、發放日期、補貼金額一一俱全,種糧農民直接補貼、農資補貼、森林生態效益補貼條分縷析,每一類多少錢都清晰可見,從“補貼這頭”直接到“群眾那頭”,中間通過網絡服務,給群眾提供了極大的方便。

在大廳內記者還遇到了頭把火村的治保主任王寶文,他是來給群眾代辦事情的。有的群眾行動不方便,距離鎮裡辦公地比較遠,村裡的代辦員就免費給代辦一些事項。今年32歲的李小宇在外地打工,父母年齡大不會騎車,給自己6歲姑娘辦更改姓名的手續就由王寶文拿著相關的手續代辦了﹔王爺府鎮黑山溝村的富民商店裡,群眾可以直接通過pos機進行刷卡消費,也可以通過郵政系統的取款機進行現金取款……

“原來兩個工作日辦結的業務現在一般1個小時就可辦成,真正讓群眾‘進一次大廳、到一個窗口’,辦完所有業務。”喀喇沁旗行政服務中心薛亞東說。為了進一步搞好服務,喀旗實行行政審批“瘦身”改革,行政審批項目由原來的198項清理為181項﹔行政服務項目由原來的188項清理為101項﹔非行政審批項目清理為60項﹔下放鄉鎮(街道)審批服務及收費項目7項﹔行政事業性收費項目由原來的191項清理為94項。

同時,行政服務中心進駐單位採取了“一窗受理、內部運作、電子監察、限時辦結、統一送達”形式,為群眾提供了方便、快捷、優質的服務﹔在鄉鎮黨政服務大廳把包括農業、畜牧、林業、水利、農機、合管、社保、土地等站所在內的全部業務都進駐大廳,開展“一站式”服務,集中辦理群眾有關事項,拓寬了便民渠道。在全旗的部分基層自然村建立民情接待站,將群眾生產生活需要辦理的事項列入代理范圍,由村干部無償代辦。在有條件的村落實施組設服務代辦點。以組為單位,匯集群眾需要辦理事項及相關証件,向民情接待站、黨政服務大廳和行政服務中心傳遞有關信息及需要辦理的事項,切實把“最后一公裡”打造成“零距離”服務。

“四級服務”使得老百姓辦事程序上實現了從繁到簡,從長到短,由“群眾跑”為“干部跑”,變“群眾自己辦”為“代辦員代辦”,拓寬了服務渠道,創新了服務形式,強化了服務效果,落實了為民理念。

守住六條兜底底線——確保群眾“困難有人幫”

——緊緊守住上學、看病、低保、就業、出行、住房等六條保障底線,切實把群眾的生產生活放在心上,抓在手上,集中辦好一批關系群眾切身利益的事,真正把這些關乎民生的“大事”建成“底線”工程。

如何讓人民過上更加美好、幸福的生活一直是喀喇沁旗努力追求的目標之一。

說起幸福,今年77歲的金寶田和71歲的老伴陳桂蘭想都沒想過,晚年還能過上“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的生活,兩個孩子都在外地工作,離家遠,老兩口又不願意離開這生活了大半輩子的地方,為這事沒少生了氣。旗民政局在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活動中,把養老敬老作為一件大事專門派人了解全旗“孤獨”老人的生存狀態,把這些老人接到旗社會福利中心,讓他(她)們吃現成飯、住樓房、看電視、參與老年人業余文體活動,低保、窮困老人還能享受到免費服務。“原來我也不願意來,自己有孩子還上這養老來?想不明白,可一想這來了也有伴,人多了還能打打扑克、嘮嘮嗑,就來了,這一來就不願意回去了!”61歲的張素蓮老人笑了,周圍的老人和記者也跟著笑了。

老人們的夢是“安度晚年 ”,農村青年的夢是“安居創業”。走進小牛群鎮通太溝村劉福強的家裡,剛剛蓋好的高大、嶄新的磚瓦房前,夫妻二人正在收拾院裡的剩木料,從政策到變化讓夫妻二人興奮不已,“感謝政府給我們的蓋房補貼,一年之計在於春,一生之計在於勤,這蓋房補貼給了我更大的動力,我一定會發展好自己的事業!”劉福強是全旗危房改造的受益者之一,自危房改造實施以來,該旗有7000多戶受益於黨的好政策。

家住喀喇沁旗錦山鎮的李曉梅,早晨6點50分准時坐上公司的通勤車,到位於小牛群農畜產品加工園的蒙拓食品公司上班。她喜滋滋地說:“原來在外地打工,孩子扔給公婆,心裡總是牽腸挂肚。現在家鄉建起了廠子,每天都能掙到100多元,還能天天回家照看孩子,日子過得格外有勁頭!”據了解,蒙拓食品公司一條生產線自投入運營以來,已經安排勞動力200余人。而位於美林鎮的美林谷滑雪場每年支付給當地在滑雪場工作的農民工資達到了500多萬元,和美工貿園區現在解決當地就業人員達到了1000人以上……

年初以來,為1855戶3409人發放保障金368.54萬元, 1—2季度為20518戶26527人發放農村低保資金1994萬元,為1343名農村五保對象發放供養資金222.1萬元,為458名城鎮“三無”人員發放供養資金197.4萬元,為26名孤兒發放供養資金16.38萬元,為3626名低收入高齡老人發放高齡津貼高齡216.8萬元。為38448名困難群眾解決醫療救助資金489萬元,為209人解決臨時救助資金3.857萬元……年內實施棚戶區改造420戶,完成保障性住房100套,改造農村危房2500戶以上……

守住生活保障線,解決生活難問題﹔守住住房保障線,解決住房難問題﹔守住就業保障線,解決就業難問題﹔守住看病保障線,解決看病難問題﹔守住上學保障線,解決上學難問題﹔守住出行保障線,解決出行難問題。守住和辦好這些大事就是對服務群眾的最好交待,才能換來群眾的無數點贊。

完善四大工作機制——確保群眾“問題有人管”

——建立和完善利益協調機制、訴求表達機制、矛盾調處機制、權益保障機制,主動回應群眾合理訴求,切實解決群眾反映熱點難點問題,編織出一張機制保障的網絡,促進社會和諧穩定。

“我們在旗、鄉、村建立了三級調節網絡,每個村都設有調解室,聘請專人負責調解工作。同時與林業、交通、衛生、教育等多個部門設立了16個行業調解委員會,165個人民調解委員會,對於相應行業的糾紛第一時間進行應急處置截至目前,全旗人民調解員達到1022人,一季度共排查處理糾紛740余件。”喀旗司法局工作人員邰欣告訴記者。

長安社區書記李莉雖然剛剛當上社區書記不到三個月的時間,卻有著長達六年多的社區調解工作經驗。說起前幾天的一件事,她滿臉興奮,在她和網格調解員的共同努力下,給水利局家屬樓門衛陳興玉挪了柴火堆,也平了他和鄰居們的“心火”,還給小區騰出一塊宣傳群眾路線教育的好地方。

事情發生在社區召開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征求意見座談會上。座談會上,作為退休老教師的小區居民錢立軍說出了自己和居民們的憂患。原來他所在的家屬樓門衛陳興玉老兩口僅靠著400多元的收入生存,為了節省點,他隻好揀了些木頭做柴火,這些木頭堆積在家屬樓下。錢老師看著這些柴火,就睡不著覺,一是怕失火,二是影響小區的衛生環境。幾次找到陳興玉,陳興玉都沒有反應。一生氣,他就和陳興玉吵了起來,陳興玉脾氣更倔,就是不搬。事情在座談會上提出來,李書記立刻聯系民政辦為陳興玉要了一袋面粉,和網格員一起給陳興玉送去。李書記同時表示其實錢老師一是為小區好,另外也表示要給陳興玉一些幫助,老兩口聽了直哭,就這樣,在居民“兩邊”都說好話、辦實事,平息了他們的火氣。

挪柴堆那天,小區居民都來幫忙,緩解了矛盾,溫暖了樓區。

完善機制就是規范服務,群眾路線走的好不好,關健看服務群眾的“動作”規范不規范,“效果”實在不實在,“時間”長久不長久。全旗綜治、維穩、信訪、防處、國安等工作為一體的社會管理綜合治理工作中心,形成了社會管理綜合治理基層一線實戰平台,制度保障更加完善,協調合作更加順暢,服務經濟發展、促進社會和諧更加有力。(喀喇沁旗委宣傳部 鄭小文)

分享到:
(責編:高巍、權娟)

中央精神

理論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