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海鹽縣機關公務員小孫發現,縣委常委們的辦公室“瘦身”了,往日的套間如今變成了小單間。
在秦山街道永興村,53歲的村民顧惠群也發現,如今往村裡跑的“領導”多了、勤了。“原來的生面孔,變成了熟面孔!”
這些變化背后,是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開展以來,海鹽縣推出的全縣914名機關黨員干部“定點、定時、定向”直接聯系群眾,征求改進意見﹔縣領導兼任村、社區“第一書記”,每月蹲點調研不少於3天等制度的實施。
45歲的沈衛忠是西塘橋街道劉庄村村民。日前的一個星期六,縣委負責人卷起褲腳,套上雨鞋,和村民們一起在村裡的張家屋浜打撈水草。沈衛忠說:“干部一點架子都沒有,休息間隙還向村民征求意見。我就提了一條,就怕走走過場,讓村民心寒,希望能堅持下來。他聽后當場拍板,把每周六到聯系村撈垃圾的事定了下來,直到全縣98條垃圾河和1000多個小池塘清理完畢為止。”
“問症”於群眾,“求醫”於基層,是海鹽縣廣開言路納諍言的重要抓手。3月以來,海鹽縣委通過組織各級干部深入基層聯系點“走親連心”大走訪,召開老干部、兩代表一委員、鎮街道和部門等座談會,向企業、基層黨員群眾發放1萬封“綠色信封”等多種形式聽取群眾意見,目前已搜集到意見建議512條。
問題不可能一下都解決,但要讓群眾看到干部的真變化。整改辦公室、取消小食堂即是改進作風的一項舉措,海鹽縣還相繼出台了“三公”經費管理不規范、機關“中梗阻”、窗口“辦事難”等8項機關頑症整治舉措。“不用群眾意見這面鏡子照照,我還不知道自己有多脫離群眾。”海鹽縣農經局負責人在反對“四風”心得體會中寫道:過去,群眾向我反映問題,我就電話分派給分管負責人﹔如今,我堅持現場辦理,結果發現和群眾貼得越近,看問題的角度就會大不相同。
浙江海重重工有限公司總經理沈策深有感觸地說,3月4日,對口聯系的縣委干部又一次趕來企業聽意見,恰巧當時他正為一件煩心事鬧心,“市場行情不錯,可企業處在圍墾區,不通公交,工人不願意來。企業一天沒工人就損失一天的效益,等不得、慢不得啊。”了解情況后,縣委干部二話不說現場研究起公交線路,相關部門負責人限定辦結期限,並當場承諾,最后一段通企公路3個月內竣工。(記者 余勤 縣委報道組 李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