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文 藏文 維文 哈文 朝文
      手機官網
    
站內搜索:

主辦:中央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領導小組辦公室
承辦: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中國共產黨新聞>>群眾路線網

福建省連江縣下嶼村:實施“四大工程” 漁村華麗轉身

2014年05月30日06:52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在毗鄰連江可門經濟開發區的輻射帶動下,福建省連江縣坑園鎮下嶼村各項事業得到長足發展,先后獲評“福建省先進基層黨組織”、“福建省省級生態村”、“福州市新農村建設綜合示范精品村”等多項殊榮。近年來,下嶼村黨支部自覺踐行群眾路線,搶抓機遇,乘勢而上,積極推進四大工程,努力實現“傳統漁村”向“最美漁村”的華麗轉變身。

實施“黨建為民”工程 群眾身心暖起來

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村黨總支以固本強基為目標,以“168”黨建工作機制為抓手,積極開展學習型、實干型、服務型“三型”黨組織創建活動,切實以黨心連民心暖人心。

創建學習型黨組織。完善1個年度黨教計劃,建立2個黨建現場教學點,健全黨員活動室和遠程教育網絡2個平台建設,開展“為了誰、依靠誰、我是誰”、“為民務實清廉”、“學習焦裕祿精神”3場主題大討論,強化黨員的群眾觀念。

創建實干型黨組織。推行黨員公開承諾,實行分崗到人、設崗定責,黨員在認領“學習宣傳崗”、“發展經濟崗”、“治安維穩崗”等崗位中發揮作用。如,“發展經濟崗”突出黨員與致富能人、貧困群眾“1+1+1”結對幫扶,形成“兩頭兼顧全村富”的發展局面。

創建服務型黨組織。堅持以問題為導向,以民需為指針,真心實意地為群眾排憂解難。村黨總支深入探求轉產轉業途徑,發動20多名黨員先搬先遷養殖物,帶領70多戶村民開辟新的海帶養殖區200多畝,妥善解決可門港開發用海與村民生產用海之間矛盾。

實施“產業富民”工程 群眾錢袋鼓起來

思路決定出路。村黨總支牢固樹立現代農業意識,立足海域資源優勢,推進企業集約化、產業化發展,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

著力培育龍頭企業 。落實“技術創新、品種改良、科學管理”機制,實施品牌戰略,做好內引外聯,做長“養、加、研、銷”產業鏈,扶持培育福州匯康海產品加工有限公司、福州藍色漁業有限公司等一批年產值均達8000多萬元的龍頭企業,創造更多的就業崗位。

著力發展休閑漁業。利用天藍、海清、釣客多實際,對接可門經濟開發區港口優勢,加快推進漁港碼頭、游艇碼頭建設,引導村民發展海上田園、海上餐飲、觀光漁業、垂釣船租賃等業務,促進單純水產養殖業向海洋生態旅游業轉移,打開致富新大門。

著力搞好產業服務。通過科學劃分海帶、牡蠣和網箱養殖海區,組建21個生產組,成立下嶼阜而福農民合作社,建立水產品營銷隊伍,推進漁業信息、技術和市場一體化,切實以高質量的服務帶來高效益的回報。在村兩委和廣大黨員的引領促動下,2013年全村生產總值3.8億元,村財收入50多萬元,村民人均純收入達1.9萬元,成為遠近聞名的富裕村。

實施“文化惠民”工程 群眾精神樂起來

文化是新農村建設軟動力。村黨總支以提升農民素質為根本,大力加強農村文化建設,不斷滿足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進一步提升村庄文明程度。

堅持將文體設施建到村裡。相繼建成村文化中心、老年人活動中心,發展3家KTV,新辟2套健身路徑、5000平米健身廣場、200米文化長廊、農民籃球場,並通過打造良好的外部環境,促使鎮綜合文化站由鎮政府所在村“下嫁落戶”到該村,村文化建設檔次大幅提升。

堅持把文體活動辦到群眾家門口。積極組建廣場舞舞蹈隊,龍舟隊、閩劇票友團、籃球隊、乒乓球隊、游泳愛好隊,精心組織“花燈展”、文化踩街、龍舟競渡、“筑夢可門,幸福坑園”健身賽等活動,“農民哥”搖身變成“文化人”。

堅持用文明之風涵養群眾身心。推出《阜島潮聲》、《下嶼青年人》全縣首屈一指的自辦村刊,唱響鄉土文化“好聲音”,深入開展“文明家庭”、“平安家庭”主題活動,引導村民從棋牌室、宗祠、廟宇出來,到書屋、公園、廣場中去,“講文明話、辦文明事、做文明人”漸成風尚。

實施“宜居安民”工程 讓群眾生活亮起來

安居樂業是民生所依。村黨總支堅持還利於民、讓利於民,打造宜居宜業環境,著力提高農民生活品質和幸福指數。

規范建房管理。籌資20多萬元高起點規劃,拓展新區改造舊區,採取“村民集資,聯合建房”方式,幫助750多戶村民住進130㎡以上的單元式套房,實現從“石頭瓦房”到“海景豪宅”的轉變,讓“鄉下人”化身“城裡人”。

扮靚村容村貌。在全省村級率先實現電信、廣電、電力“三線”下地,有效解決“空中蜘蛛網”問題,投資40多萬元建設80間漁具倉庫,集中堆放毛竹、網具等生產資料,一改以往環境臟、臭味重、交通堵面貌。

落實民生保障。積極為800多艘船爭取每年250多萬元的補助金,協調提高失地失海農民養老保障金額,力促新農合參合率達到98.6%,新農保參保率達96.2%,基本實現住有所居、勞有所保、老有所養、難有所幫、病有所醫,增強身為“咱們屯裡的人”的歸屬感和自豪感。

(福建省連江縣黨建雲平台供稿)

分享到:
(責編:高巍、權娟)

中央精神

理論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