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會不提成績,隻談問題。
這個會沒有鮮花、掌聲,隻有凝神、沉思。
這個會用了9個小時,卻只是開始……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內蒙古克旗在教育實踐活動中打開群眾門、掏出真心話、亮出真問題,率先動真碰硬糾根源、立行立改敢“亮劍”,以“三嚴三實”精神為指導,用一個座談會,打響了群眾反映最強烈、涉及部門最多、治理難度最大、影響最深遠的生態問題“揭幕戰”。
“自報家門”說難點,把問題擺在桌面上
“外場放牧嚴重”,“個別黨員干部存在超載養畜放牧現象”,“嘎查邊界不明確,糾紛多的地方缺乏管理”,“群眾抗法現象時有發生”,“要組織力量開展集中清理偷牧濫牧問題”…… 這一個個尖銳的問題,是生態管護部門和13個蘇木鄉鎮一把手,在座談會上的發言。
克旗自創建“國家級生態旗”走綠色崛起之路開始,就以生態鄉鎮建設為突破口,現已有11個蘇木鄉鎮被評為“國家級生態鄉鎮”,成績可以肯定,但不能掩蓋問題。蘇木鄉鎮一把手站在生態管護第一線,站在百姓中間,手裡端著一杆秤:一邊是生態環境,一邊是百姓利益,稍不平衡,生態就會遭到破壞,就會引來群眾罵聲。
要以生態資源為基礎搞發展,就要堅定不移抓生態。蘇木鄉鎮和生態管護部門負責人用四個“不”,為生態問題“把脈”。一是“護”不力,專業監管人員少、涉及單位多,沒有形成監管合力,導致生態保護力度不夠。二是“責”不清,一方面部分監管部門權責交叉和不明確,遇到問題踢皮球﹔另一方面因邊界不清造成生態監管“真空”地帶。三是“罰”不准,對破壞生態環境行為進行處罰時,各蘇木鄉鎮執行標准不一致,甚至一個地區對同一類破壞生態行為執行處罰也有不一致現象。四是“度”不嚴,存在隻求群眾收益而“忽視”過度放牧的破壞生態行為,存在執法不嚴執法不公的情況。
“抓住要害”談建議,把辦法擺在桌面上
“今天的座談會,僅僅是開始,各職能部門、蘇木鄉鎮要進一步調研,我們要克服‘難’的情緒,克服不願承擔、不敢承擔、不能承擔的問題,把生態建設抓好”。“生態是個大概念,我們旗應有一個合理的規劃和管理措施,不只是禁牧,還要統籌考慮。”旗長於偉東與其他旗級領導如是說。
作為謀劃全旗生態平衡的“領路人”,旗委政府手中有兩本賬,一本是“生態民情賬”,另一本是“生態民願賬”,既要把“生態民情賬”算好,為克旗建設助力,也要為“生態民願賬”買單,為百姓致富謀利。
在聽取意見工作中,結合群眾反映的生態問題、生態監管一線工作人員提出的具體問題、全旗生態保護工作現狀和近期調研結果,旗級領導提出了具體建議。一是“三種方式”確保思想先過關。以“走出去”的方式,讓生態一線職能部門和蘇木鄉鎮一把手到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有亮點、有特色、有實績的地區調研學習,轉變黨員干部生態建設保護工作思路﹔讓群眾代表到合理利用生態資源的地區學技術,轉變群眾向生態資源要效益的狹隘思想。以“請進來”的方式,讓生態管護先進地區來傳經送寶,為生態文明發展打基礎。以“轉觀念”的方式,讓生態管護一線人員領會全旗經濟社會發展思路,做到生態保護思想深一層。二是“三種制度”確保監管有保障。完善“約束機制”,明確“有償使用制度”,讓群眾明白資源不僅能創造價值,其本身也有價值﹔劃定“生態紅線”,讓群眾合理利用自然資源,從對“紅線”不敢碰、不能碰,變為自覺維護。完善“激勵機制”,資源產權制度和生態補償制度都是激勵機制,要以國家方針為根基進一步調研,表彰鼓勵在生態保護做出貢獻的集體、個人。完善“懲處機制”,以日常監控與年末考核結合的辦法,進一步加強對蘇木鄉鎮的生態保護建設考核力度,繼續堅持實行一票否決制﹔嚴查干部養畜和在生態管護中的不作為、亂作為問題。
“亮明態度”定思路,把方向擺在桌面上
“從現在開始立即行動起來,各部門轉變職責、轉變觀念、轉變方式,真正把生態管護問題落實好,為子孫后代、為生態旗建設作出貢獻,以此檢驗教育實踐活動開展的好壞。”旗委書記邊中悅同志在座談會上斬釘截鐵地說。
作為全旗生態建設的“帶頭人”,旗委書記始終堅持“生態立旗”的理念,為建設“國家級生態旗”、解決群眾致富與生態保護和諧共處中突顯的問題,他擲地有聲的定路子、指方向。
“我們要站在群眾的角度,問計於民、問政於需,也要問責於己。”旗委書記以解決群眾反映強烈的問題為出發點,以維護生態平衡為落腳點,抓生態、求發展。一是為百姓想,發展“生態經濟”。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解決過去經濟發展中資源浪費、環境污染、不可持續、不均衡的問題,摒棄過去拼資源、拼環境、拼勞動力的發展方式。一方面,以生態條件為基礎,調整產業結構。統籌全旗各蘇木鄉鎮農區、牧區、半農半牧區實際情況,抓緊規劃適合本地區生態現狀的發展之路﹔另一方面,以調研為基礎,抓緊制定適宜全旗生態發展的生態管護具體措施。二是為全旗想,“落地”生態文明。一方面,要明確生態文明建設路徑,抓好制度建設和創新,發揮現有生態管護制度力量,探究並出台適合克旗的規章制度﹔另一方面,要逐步系統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結合全旗實際,多探索多研究,走出一條適合克旗的生態文明之路。
(內蒙古克旗黨建雲平台供稿 梁天宇 劉玉國 董時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