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溝通群眾的橋梁、陽光政務的平台、政府形象的窗口”。 2152平方米的辦事大廳,32個行政部門的150名工作人員,每天緊張、有序、高效地為烏市的企業和百姓親情服務, 被投資者和廣大群眾譽為廉潔高效的“政務超市”。運行的2900多個日子的烏市行政審批中心,如今已成為烏市市區的一座地標,更成為當地群眾的貼心服務驛站。
陽光“超市”,百姓辦事“零障礙”
3月26日下午臨近下班時,家住阿爾山的胡先生來到地稅窗口辦理繳稅業務,但是按照規定地稅窗口已經到了停辦收費業務的時間。烏市行政審批服務中心工作人員及烏市紀委監察局行政效能投訴室負責人李冰,立即與市地稅局聯系,本著高效為民的原則,及時調整了辦理時間,打破常規為他辦理了業務。隨后,地稅局立即著手完善管理制度,調整了業務受理時間,實現了更好地為百姓服務。
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政府的職能、作風如何與之相適應,成了一個大問題,曾幾何時,群眾對政府部門“門難進、臉難看、事難辦”的反映日益強烈。烏市委、政府審時度勢,積極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2008年7月,烏市行政審批服務中心應運而生。一個個機制的保障,實現了便民服務的無縫對接,創建了“陽光服務”品牌:烏市紀檢監察部門常駐大廳,制定《烏市政務服務中心服務規范》、《首問責任制度》、《限時辦結制度》等文件制度,開展 “紅旗窗口”和“黨員示范崗”評選活動,利用行政審批管理系統、電子監察工作平台、效能視頻監控系統進行實時監控。現在烏市32個部門的199項進入服務大廳,自運行以來,平均每天接待服務對象200多人,共高效辦理各類審批項目20余萬件,辦結率100%,被群眾形象地稱為“陽光超市”。
“瘦身”審批,百姓辦事“零推諉”
4月14日上午,打算在烏市開一家汽車租賃公司的王林匆匆來到烏市行政審批服務中心工商服務窗口,領取了該企業的營業執照。他說:“原以為幾天才能辦理,沒想到不到十分鐘就辦好了,行政服務中心真是處處為我們企業主著想。”像這樣的事,在烏市行政審批服務中心屢見不鮮。
在手續齊全的情況下,“綜合執法局當即辦結戶外廣告牌匾設置手續,質監局當即辦結組織機構代碼証,公安局半天辦結臨時身份証……
一切從群眾的需要出發,烏市行政審批服務中心在淡化“管理”色彩的同時也突出了“服務”這一理念,注重提升“烏市速度”。烏市對所有進廳辦理的行政審批事項職權目錄進行調整,對辦事流程進行清理和優化,繪制了規范審批流程圖,把每個事項的規范流程固化到行政審批和行政效能電子監察平台,確保審批工作嚴格按照固化流程規范運行。同時,狠抓限時辦結制度的執行,凡是進入行政審批中心的項目辦結時限在原有的時限的基礎上壓縮40%,部分窗口單位還進行了再壓縮。目前,烏市行政審批服務中心限時辦結率達到了50%以上。
特色便民,百姓辦事“零積壓”
近日,烏市房產交易中心的工作人員到蓋亞花園為業主辦理產權進戶,兩天共辦理100余戶。
“要是自己去辦這個業務,跑腿、排隊不用說,還得抽出專門的時間。”蓋亞花園項目銷售部陳經理告訴記者。
蓋亞花園業主們享受到的便利得益於烏市房產交易中心推出的“上門服務”機制。“我們中心僅2013年就辦理業務近5萬余件,辦件高峰期每天要辦200件。推出預約服務和延時服務機制后,像蓋亞花園這樣的開發企業可以電話預約集中辦理時間,錯開窗口業務最忙的高峰期。”烏市行政審批服務中心工作人員介紹。
“預約服務、上門服務、延時服務”是中心推出的便民服務的一種,為讓辦事群眾做到少跑腿、多辦事、好辦事、快辦事,享受到優質高效的便民服務,自成立以來,烏市行政審批服務中心千方百計做足特色便民服務文章。
(內蒙古烏蘭浩特黨建雲平台供稿——張立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