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踐活動開展以來,常山縣始終將整改工作貫穿始終,秉持敢較真敢碰硬的整改性情,不等不靠,從首環節群眾反映最強烈的九類問題入手,做到“善加、會減、敢除”,全力爭當問題整改排頭兵。
加二。一是加強龍頭引領。推行縣級領導“領創領辦領銜”工作制度,打破以往“聯系過問”舊模式,由縣四套班子領導負責,對例如“三個十大專項”行動、五水共治等重點工作分工牽頭負總責,做到“牽頭抓總、包干負責、全程參與、一線協調、一竿到底”,統籌負責項目跟蹤服務、難題協調、督促落實,直至任務完成,全面發揮領導挂帥領戰的火車頭效應。二是加深黨群感情。針對群眾反映的走訪調研形式化問題,先后開展了基層“走親連心”“雙聯雙爭”等活動。全縣干部合計入戶走訪28395人次、結親2618戶、幫助解決問題886個。同時,主動總結走訪過程中有效可行的經驗做法,提煉出“一卡一牌一手冊”、“雙聯系點”等長效走訪聯系制度。另一方面,以村級便民服務中心為陣地,建立縣級領導進點服務,大學生村官、村挂聯干部定期駐點服務工作制度。將為群眾跑審批、跑項目、跑政策作為干部“必考科目”,在難題破解和為民服務中深化黨群魚水情。
減三。一是精減文山會海。由縣“兩辦”牽頭,健全自上而下的文件、簡報前置審核制度。積極發揮電話傳真、公文閱辦系統等信息渠道作用,將可發可不發的文件進行科學分流,據統計,與去年同期相比共減少縣級發文38件,“清、立、改、停”文件(規章、制度)290余件。在會風方面,緊扣內容關聯度、會議時長等關鍵參數,合理加強會議統籌,全面推行小會合並、多會套開的機動會議模式,科學削減會議數量。與去年相比,縣級會議精簡率達14.7%。二是縮減服務距離。針對企業“多頭跑”問題,職能部門抱團“跑近”企業,11個重點涉企部門成建制向縣經濟開發區派駐辦事機構,在項目審批、對企服務等方面與企業進行零距離對接。同時,由派駐單位負責,點對點將所涉中介服務機構集中遷入開發區服務中心辦公,實現部門審批和中介辦理的集聚化服務。三是削減三公支出。成立“三公”經費使用檢查行動小組,對各機關公務支出管理相關規定執行情況的進行常態化檢查,先后完成單位“三公”檢查134家。同時,結合年度重點工作,開展了“捐三公經費,助五水共治”活動,要求全縣機關事業單位以上年度年三公經費實際支出數的30%為基數向對口挂聯村捐款,作為支撐挂聯村“五水共治”項目的建設經費。今年來,全縣“三公”支壓縮359.83萬元。
除四。一除庸懶散奢。針對群眾反映干部隊伍效能不高、活力不足等問題,從優化干部資源配置入手,一方面做到能進能出,研究制定跨鄉鎮、部門中層干部交流制度,打破中層干部交流任職的機制壁壘,激發干部隊伍“鯰魚效應”。另一方面,堅持能上能上下,以實績用干部,在急難險重項目和任務中考准考實干部。據統計,在近期提拔轉任的干部中,有 10人來自項目攻堅和綜合整治一線。二除軟弱渙散。推行縣、鄉班子成員定點聯系軟弱渙散黨組織制度和職能部門結對幫扶制度,制定出台《農村基層干部問責辦法(試行)》,細化44種具體情形,對不履行或不正確履行職責的村干部進行問責。同步強化結果運用,將村干部的問責與經濟待遇、競選連任、評先推優等相挂鉤,針對性解決村干部監管難、約束難、問責難問題。三除不正之風。一方面,出台《常山縣機關單位及其工作人員問責辦法》,細化明確機關單位及工作人員在政治紀律、依法行政、廉潔從政等方面的問責情形與問責措施,鋪實作風紅線。另一方面,針對性開展一周一主題的正風肅紀專項行動,全面梳理窗口服務、行政審批等24個檢查重點,採取常態化檢查和專項督查相結合的方式密集開展明察暗訪。目前,已開展專項行動7次,檢查單位149家,下發通報5起,處理人員13人,其中免職3人。四除機制障礙。推行企業審批代辦和聯合審批制度,深入推進非許可審批事項清理,據統計,精簡比例達61%。創新推行“3+1”項目審批機制,研究出台3個聯合審批辦法、1個落實保障制度,破解企業多頭申報、多次辦理難題,實行一門受理、同步辦理,機制施行以來,工業企業從項目預審到開工時間從原來的218天縮減到102天。
(常山縣黨建宣傳雲平台供稿 詹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