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眾路線是黨的生命線。一切為了群眾,一切相信群眾,一切依靠群眾,是我們做好黨和政府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近兩年,特別是去年以來,如皋市以第一批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開展為契機,按照先學先改的要求和“群眾滿意”的檢驗標准,以“為民務實清廉”為主要內容,圍繞群眾關心的增收、教育、醫療、住房等民生熱點,始終堅持“改善民生第一追求”,創新舉措,務實推進,以辦好民生實事踐行群眾路線,各級干部宗旨意識不斷增強、群眾觀點不斷強化、工作作風不斷改進,群眾滿意度持續提升。
一、做好“加法”,提高群眾住房水平。 住房保障工作和困難群眾利益福祉息息相關,不斷完善這項民生工程,必須始終堅持群眾路線、群眾觀點。近年來,該市不斷加大住房保障投入,在積極推動商品房建設的基礎上,健全多層次保障性住房供應體系,打出改善群眾住房條件的“組合拳”,促進住有所居向住有宜居轉變。加大保障性住房供應。為了滿足特困群眾住房的需求,按每年100套公共租賃住房和50套經濟適用房的建設規模,推動保障性住房建設。全市財政累計投入1.2億元,建成公共租賃住房(原廉租房部分)368套,經濟適用房280套,為648個特困家庭提供了優質價廉的居所。加強搬遷安置房建設。圍繞“零過渡”的要求,加快搬遷安置房建設,實現了由“人等房”向“房等人”的轉變。提高安置房建設品質,堅持安置房選址地段、建筑品質與商品房標准一致,小區功能配套和物業與安置房建設同步推進,給搬遷群眾提供了安居樂業的優美環境。加快實施農村困難群眾住房改造提升工程。從2012年開始,該市按照“統一規劃、統一設計、統一標准、統一驗收”的總體要求,從組織保障、政策扶持、資金投入等方面進行全面部署,以每年1000戶的進度對全市低保戶、分散五保戶、貧困殘疾人家庭及其他農村特困戶居住危房進行改造提升,截止2013年底累計投入1572.1萬元,完成2017戶農村困難群眾住房改造提升,改造提升后的困難群眾住房已成為新農村裡一道靚麗的風景線。加快推進老小區改造。將中心城區老小區和農村困難群眾住房改造提升納入政府為民辦實事項目,著力改善城鄉居民居住環境。在保証成效的前提下,分三年對46個老小區進行改造,惠及2萬多戶、6萬多人,全市已完成12個老小區改造,改造后的老小區基礎設施基本齊備,環境面貌顯著改善,物業服務和長效管理措施得到有效落實。
二、做好“減法”,減輕群眾醫療負擔。醫藥衛生事業涉及廣大群眾的健康,是重大民生問題。該市把開展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作為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解決老百姓“看病難、看病貴”這個基本民生問題的重大機遇,著力完善醫療衛生體系,健全醫藥衛生制度,強化醫療保障,切實減輕群眾醫療負擔。健全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在近年投入13.2億元基礎上,著力健全市鎮村三級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創新專家柔性引進機制,與國內一流醫院重點科室有效對接,促進全市醫療機構服務水平提升,推動實現“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市”,大大減少了群眾就醫所需的時間和精力。實施基本藥物制度。對國家、省目錄藥物實行零差價銷售﹔規定基本藥物使用比例,對減少收入給予財政補償﹔在南通率先啟用基藥管理系統,保証零差價銷售。基本藥物制度實施以來,門診、住院人數均得到較大幅度的增長,費用有較大幅度下降,去年全市一級醫院門診費用均次較2010年下降23.1%。構筑群眾看病“五道保障線”。建立一整套醫療保障制度,降低個人支付比例,讓145萬如皋人都能看得起病。實現職工、居民、農民醫療保險全覆蓋﹔完善大病二次補助機制,住院報銷達70%﹔實行民政大病救助,去年累計撥付3000萬元支持困難家庭﹔做好慈善救助,每年慈善會“一日捐”中的10%、殘疾人就業保障金中的10%,總工會工會費中的5%,都用於醫療救助﹔強化干部幫扶,四套領導班子、科級領導干部、其他機關公務員與困難戶建立聯系幫扶。
三、做好“乘法”,推動居民收入倍增。城鄉居民收入增長是廣大人民群眾最關心的一個問題。該市把增加居民收入作為最大的民生,進村入戶,研究市情,制定完善城鄉居民收入倍增計劃,抓實增收關鍵舉措,富民的乘數效應不斷放大,2013年農民人均純收入、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達13004萬元、28611,分別增長11.5%、10%。務實發展現代農業。放大長壽品牌優勢,發展有機農業、高效設施農業,設施農業累計達17.07萬畝,佔總耕地的14.6%,與上海蔬菜集團結成合作關系,常年果蔬播種面積25萬畝,新增省級“菜籃子”工程蔬菜基地1個,建成省級蔬菜標准園3個。出台鼓勵發展花木產業的激勵政策,全市花木經紀人隊伍近1萬人,花木面積達12.7萬畝,年銷售額達到150多億元。積極鼓勵全民創業。完善創業扶持政策,鼓勵村干部、大學生村官帶領創業,鼓勵在外能人返鄉創業,引導更多群眾投身創業,2013年全市淨增私營企業309家,被評為省級首批創建創業型城市示范縣。提高勞動就業水平。開通如皋就業“直通車”,建成面積1200多平方米的現代化人力資源市場,實現了求職、招聘、培訓、政策、服務、數據城鄉一體化的公共就業服務目標,2013年舉辦招聘會67期,簽約1.5萬人,發放靈活就業人員補貼660.28萬元,開展農業實用技術培訓近8萬人次。大力開發公益性與服務性崗位,妥善安置“4050”等就業困難的群體,消滅零就業家庭,2013年開發“191”公益崗位安置就業839人,安置困難家庭高校畢業生到基層特定公益崗位268人。做強建筑產業。不斷放大中國建筑之鄉的品牌效應,依托六建、江中等特級資質建筑龍頭企業,鼓勵建筑業企業開拓市場、做大做強,帶民致富效應不斷凸顯,目前全市建筑業從業人員達10萬人,建筑業從業收入人均超5萬元,佔農民人均純收入30%以上。深入開展結對幫扶。扎實開展結對幫扶,關注特殊群體增收,深入推進“雙聯雙助”,建檔立卡低收入農戶累計脫貧率達60.4%,榮獲全省先進。
四、做好“除法”,促進教育優質均衡。教育是民生之基,群眾對教育問題歷來十分關心。圍繞2015年與蘇南同步建成教育現代化市的目標,該市深化教育改革、促進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質量,不斷破解發展難題,著力破除城鄉師資力量、辦學條件等方面的差異,推動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努力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推動資源均衡。更大力度向農村學校和薄弱學校傾斜,重點加快實施農村定點小學校舍改造工程,城鄉之間、學校之間的差距不斷縮小,全市2/3以上的中小學、幼兒園校舍為近年新建,90%為農村學校建設工程,中小學校安工程累計完成78.63萬平方米,完成率南通第一,高標准通過了國家義務教育基本均衡發展縣(市)督導評估。推動教師均衡。出台了一系列教師均衡配置的政策和意見,健全完善城鄉教師統一調配機制,抽簽配置城區優秀教師和中層干部,三年來全市交流教師分別達1049人、992人、1064人,佔專任教師總數的18.7%、16.3%、17.4%。深入開展城鄉支教、互派交流活動,截至目前,6所城區學校與12所農村學校結對幫扶,教師隊伍整體水平顯著提升,兩年來全市新增特級教師9人,教授級中學高級教師3人,南通市學科帶頭人、骨干教師43人,51名教師獲全國賽課一等獎。推動生源均衡。出台城區施教區方案,嚴格執行義務教育公辦學校免試就近入學、民辦學校免試入學制度,公開招生名額、招生辦法、招生結果,所有小學初中生就近入學,成功實現了“零擇校”。
(如皋黨建雲平台供稿 佘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