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流動黨員集中難、管理難、活動難的特點,福州市採取組織“互建”、學習“互動”、生活“互融”、載體“互補”、黨員“互帶”的“五互”工作法,推動流動黨員參加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取得實效。
組織“互建”,流動黨員“不流失”。在黨員集中流出地和流入地組建流動黨組織,與黨員所在地黨組織簽訂雙方共駐共建協議,共同做好流動黨員教育管理和服務工作。依托本地和駐外黨組織,村、鄉、縣三級聯動,村(社區)委派專人入戶訪查,鄉鎮(街道)建庫核查,縣(市)區核庫抽查,逐人逐級核實,及時補充和更新流動黨員信息庫。給每名流動黨員分發一張信息採集表、一本黨員活動証、一本管理服務手冊,在每村(社區)設立一個黨員服務點,每鄉鎮(街道)黨(工)委建立一個流動黨員信息庫,專人管理維護,實時掌握流動黨員最新動態,為推動流動黨員開展教育實踐活動奠定基礎。截至目前,全市已建立流出駐外黨組織51個,流入黨組織2個,流動黨員4148名。
學習“互動”,教育培訓“不缺位”。市委實踐辦、市委組織部黨管處和市委非公辦分別牽頭、分類指導流動黨員參加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由流入地黨組織提供學習資料,組織流動黨員交流學習心得體會。流入地與流出地黨組織相互通報流動黨員在組織生活會上的學習情況,商討流動黨員教育管理措施,協同教育管理流動黨員。組織引導流動黨員利用福州黨建雲平台、福州黨建網等平台,自由點題、自主選擇學習中央和省、市委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相關會議精神、政策理論等知識,幫助流動黨員了解家鄉動態,征集意見建議,提高返鄉流動黨員的宗旨意識,增強服務能力。
生活“互融”,管理服務“不打折”。推行社區服務,社區黨組織積極發揮作用,幫助組建計生、治安、衛生、婦女等流動黨員志願者服務隊﹔推行幫扶服務,選派本地黨員與流入黨員結成幫扶對子,實行“一對一”幫扶﹔組織流動黨員對流入貧困群眾開展黨員“二幫一”結對子活動﹔推出“暖心套餐”服務,利用“搖工作”手機終端軟件為困難流動黨員提供就業、致富信息﹔設立流動黨員服務窗口,為流動黨員代辦接轉組織關系、職業推介、子女就學等服務項目,通過拓寬服務層面,提高服務質量,不斷增強流動黨員遵紀守法的觀念和融入當地生活的主人翁意識,引導他們自覺參與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全市流動黨員參加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的覆蓋面不斷擴大。
載體“互補”,學習效果“不落后”。流入地黨組織和流出地黨組織加強聯系,整合雙方社會資源,共享活動成果。開展黨內關懷幫扶激勵活動,為流入地黨組織提供辦公場所、宣傳欄、資金支持等,創造條件,服務和幫助流動黨員積極投身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向流動黨員開門納諫,流出地黨組織以電話短信征求、網絡主題會、郵寄問卷調查等方式向流動黨員問計,聽取他們對家鄉建設、創業就業等方面意見﹔流入地黨組織以召開黨員座談會等方式向流動黨員問策,聽取城市和諧、社會保障等方面建議。目前,全市共征集匯總到來自流動黨員的意見建議62條,涉及農村留守兒童教育、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農民創業增收、村務黨務公開等。引導流動黨員支持家鄉建設,反哺家鄉,積極參與“我為家鄉辦好五件事”活動,為家鄉“做好一次宣傳、吸引一筆資金、提供一條信息、帶富一批群眾、奉獻一次愛心”。
黨員“互帶”,培養鍛煉“不斷線”。流入地和流出地黨組織在教育實踐活動中,及時發現並宣傳成績突出的基層黨組織和流動黨員,發揮典型示范帶動作用,為兩地經濟建設、社會和諧凝聚正能量。同時,依法將綜合素質較高的外出返鄉黨員培養推舉為村(居)“兩委”干部,發揮他們活動范圍廣、經營門路多、眼界開闊等優勢,帶領本地黨員群眾參政議政,參與家鄉建設。駐外黨組織作為流出地黨組織的延伸,主動尋找、及時發現流動人員中的先進分子,把他們吸納到黨員隊伍中來,夯實流動黨員參加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的基礎。
(福州黨建雲平台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