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省息烽縣注重教育實踐活動的分類指導,針對鄉、村兩級黨員干部直接聯系服務群眾的特點,認真謀劃教育實踐活動的“底層設計”,以“觀念要有提升、作風要有轉變、問題要有解決、群眾要有感受、經濟要有發展”為抓手,推進鄉村教育實踐活動扎實有序開展。
突出學習主體,提升宗旨意識。突出鄉村兩級黨員干部的學習主體地位,從理想信念、宗旨意識的提升上著力,抓好群眾路線的學習教育。一是依托紅色資源體驗學。以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息烽集中營革命歷史紀念館為平台,在鄉村黨員中廣泛開展“六個一”體驗教育教學活動,進一步堅定黨員的理想信念。二是集中培訓專題學。舉辦“學習弘揚焦裕祿精神專題學習暨‘一把手’培訓班”,對鄉鎮、村(居)黨組織書記進行集中培訓,讓鄉村“一把手”學深學透。三是交流討論“談心”學。由鄉鎮黨委書記與鄉鎮干部和村支部書記談心,村(居)黨支部書記與村民組長和群眾代表談心,相互傳遞思想,促進認識提高。四是結合實際靈活學。根據鄉村黨員的不同文化背景、學習環境,採取聽微型黨課、看專題片、印發宣傳讀本、身邊事教育身邊人等形式,促進6000余名鄉、村黨員干部在思想認識上,都有所升華、有所提高。
強化問題導向,回應群眾關切。始終以問題為導向,堅持邊學邊查邊改,著力在聯系和服務群眾“最后一公裡”上下功夫,集中辦好一批鄉村群眾看得見、摸得著的實事好事。一是認真查擺問題。通過群眾提、自己找、集體議,找准“四風”問題在農村的終端顯示。目前,已查找出鄉鎮衙門風、辦酒風、走讀風、賭博風、優親厚友風“五風”,村級不誠信、不公正、不團結、不民主、不思變“五不”等群眾反映強烈問題。二是抓好整改落實。在工作重點上,圍繞基礎設施、生產生活、助農增收等方面,著力解決行路難、飲水難、上學難、就醫難、就業難等“五難”問題,切實改善民生。在完善機制上,建立“為民辦實事台賬”,真正算好為民辦實事的“賬”,主動請群眾檢驗實事是否辦實,好事是否辦好。在落實措施上,健全為民辦事問責機制,對辦事不作為、慢作為、懶作為的黨員干部嚴格問責。目前,通過專項整治,目前已查處10多名辦酒斂財、上班時間打麻將的鄉村干部。鄉村兩級共為群眾辦理實事500余件。
堅持開門活動,引導群眾參與。深入開展“小座談、大走訪”活動,做到“三訪三帶結三對”。三訪:即鄉鎮黨員領導干部走訪村(居),黨員干部走訪村組人家,村黨支部書記走訪群眾。三帶:一是帶著真心聽民聲。真心與群眾嘮家常,拉近與群眾的距離,與群眾交朋友,了解掌握群眾生活的真實現狀、黨群關系的真實情況、影響和諧的真正原因、群眾內心的真實意願等,著力找准摸清第一手情況﹔二是帶著任務訪民情。有目的、有計劃地走訪群眾,就“四風”問題、事關地方發展的重點問題、人民群眾密切相關的熱點問題、影響經濟社會發展的難點問題,聽聽群眾怎麼說,看看群眾怎麼做﹔三是帶著問題解民憂。把“小座談、大走訪”與反“四風”和信訪維穩“一號工程”相結合,有針對性地聽取信訪人的意見建議,採取行之有效的辦法化解和協助化解一批信訪積案。結三對:即要求鄉村黨員干部至少與3戶群眾結成對子,傳思想、幫解困、辦實事、謀發展。通過“三訪三帶結三對”,讓群眾在家門口就能感受到教育實踐活動帶來的實實在在的變化。
著力軟弱渙散,強基固本培元。堅持找准結合、推動發展,進一步發展壯大農村集體經濟,切實提升村集體的運行能力和凝聚力,讓農村老百姓真正得到實惠。在找准結合上,把教育實踐活動與精准扶貧“六個到村到戶”、“四在農家·美麗鄉村”建設六項行動計劃等重點工作結合起來,與發展“山地農業”、都市現代農業、持續增加農民收入、實現脫貧致富結合起來,堅持兩手抓、兩手硬,確保兩不誤、兩促進。在推動發展上,合力加大招商引資、推動項目落地等工作,促進村級經濟發展。針對農村集體經濟薄弱,支部帶頭不力等情況,深入開展“兩進兩促”專項行動,由縣鄉黨員干部聯系66個軟弱渙散村,抓好整治和發展,抓好能力提升,增強帶頭能力。目前,全縣近百名聯系貧困村縣鄉黨員領導干部進村研究發展問題近200次,解決問題20多個﹔各村集體經濟實現較快發展,助推全縣一季度地方生產總值完成25.2億元,同比增長17.5%。
(貴州省息烽縣黨建雲平台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