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文 藏文 維文 哈文 朝文
      手機官網
    
站內搜索:

主辦:中央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領導小組辦公室
承辦: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中國共產黨新聞>>群眾路線網

聚焦群眾需求 服務群眾“零距離”

福建省連江縣青塘村探索推行“服務零距離”工作法

2014年05月15日10:34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連江縣青塘村黨總支在深入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中,以群眾需求為指揮棒和突破口,充分發揮村級黨組織戰斗堡壘 和廣大黨員干部先鋒模范作用,探索出一條以構建服務群眾網絡、 豐富服務群眾載體、保障服務群眾實效為主要內容的“服務零距離”工作法,有效解決聯系服務群眾“最后一公裡”問題,真正將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落到實處。

優化組織設置,構建服務群眾網絡。一是組織設置網格化。按照村民小組分布情況,把全村劃分為12個網格。網格內有 3名以上黨員的單獨成立黨小組,不足3名黨員與相鄰網格聯合建立黨小組,確保黨組織覆蓋到所有網格。根據村民生活習慣、黨員分布數量、便於開展活動等實際,聯合若干個網格黨小組成立片區黨支部,形成以黨總支為核心、網格黨支部為陣地、網格黨小組為基礎的新型組織格局,構建全方位、廣覆蓋的服務網絡體系。二是村民管理社區化。建立網格中心戶長制,組建以黨員為骨干的“中心戶”服務隊,每個隊員聯系服務20—30戶,直接為群眾提供人口管理、勞動就業、文化教育、事務代辦等服務。完善網格公共基礎設施建設,配套設置文體活動室、警務點、醫療室、圖書室、便民小超市等公共服務場所,配備2—5名黨員志願者擔任工作人員,為村民提供相關的社會公共服務。三是黨員服務具體化。開展“無職黨員亮身份、離退黨員獻余熱、有職黨員多辦事”活動,按需設立公益事業奉獻、社會治安維護、環境衛生保潔、民事糾紛調解等13個服務崗。全村112名無職黨員根據特長和意願認領1-3個崗位,並將承諾服務事項全面公開﹔在村便民服務大廳設立黨員服務窗口,安排離退休黨員和有職黨員輪流上崗,為群眾提供組織指導、關懷幫扶、就業、信息等各類服務,有效提高黨員服務群眾組織化程度。

強化平台建設,豐富服務群眾載體。一是搭建群眾參學平台。開辟“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學習專欄,把黨的路線方針政策、時政要聞、黨建知識、群眾路線重要論述和最新理論成果等內容分成不同專題,分期刊載。開通手機短信“微學平台”,把實踐活動參與方式和活動動態,通過文字、圖片等形式發送給全村黨員群眾。結合民情聯系制度,要求連片、聯戶黨員干部每周至少進組入戶開展1次“送學·問政”活動,向群眾講解最新的惠民政策、市場行情、農產品供求等信息,收集群眾意見建議,深化群眾對黨的群眾路線教育方針政策的認識。二是搭建便民服務平台。開展“一站式”服務,在村級組織辦公場所建立一站式服務大廳,設置3個服務窗口,每天安排村兩委干部1名、外口協管員1名及信息採集員1名坐班,為群眾提供計生、養老助殘、糾紛調解、務工、暫住手續等便民惠民服務。推行“代辦式”服務,由村兩委干部、黨員、老干部擔任代辦員,主動上門收集群眾需求項目,並實行代辦限時制,能夠辦結的事項立即答復,暫不能辦結的協調有關部門解決,並向群眾說明情況。探索“點題式”服務,通過開展專題調研、召開座談會和設置意見箱等方式,接受群眾點題,並指定1名村“兩委”干部或黨員辦理群眾點題事項。活動開展以來,共收集需要解決問題28條,大部分問題巳經在走訪過程中,通過自助解決、互助溝通、志願幫扶等途徑予以解決和答復。三是搭建創業致富平台。整合開發村內征地預留地,採取置換沿街店面、聯合開發等措施,建立由106家商業店鋪組成的青塘“商貿一條街”,引導村民在本村發展餐飲、娛樂、電子網吧等行業﹔與落地項目企業對接,優先安排本村失地農民進廠務工,先后轉移勞動力600多人﹔建立創業黨員與貧困群眾“1+1”結對幫扶機制,為困難群眾提供就業崗位信息,幫助解決創業中資金、技術等難題。目前,全村共有創業黨員16名,幫助91名困難或無業黨員群眾實現就業。

深化工作機制,保障服務群眾實效。一是推行便民服務制度。建立服務承諾、服務反饋等便民服務制度。每天安排1名村 “兩委”班子成員擔任便民服務窗口負責人,為前來辦事群眾提供登記受理、全程協辦、辦結回復等全程跟蹤服務。每月定期召開服務反饋會,邀請村民代表、社會監督員列席,針對收集到的群眾訴求,及時研究制定方案,限時向群眾反饋辦理結果。二是建立民情聯系制度。建立村兩委聯片、黨員聯戶的民情聯系制度。按照雙向選擇方式,每名村“兩委”班子成員挂鉤聯系1個片區,負責片區內群眾聯系服務工作。推行“黨員聯戶”做法,要求村兩委每人聯系3戶群眾,黨員每人聯系1戶群眾,為聯戶群眾提供力所能及的服務,並認真收集群眾意見、建議,通過每月一次的分析會,為群眾解決生產生活難題。三是健全矛盾排解制度。建立平安戶長制、村兩委包干制等工作制度,將全村分為五個綜治責任片區,由村兩委和有職黨員分區負責,參與治安巡防,了解掌握社情民意和治安信息。創立“茶桌調解室”,以茶桌懇談形式,拉近同群眾距離,把矛盾糾紛化解在萌芽狀態。村內實現連續6年無重大刑事案件,無重大信訪上訪事件。

(福州黨建雲平台供稿)

分享到:
(責編:高巍、權娟)

中央精神

理論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