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文 藏文 維文 哈文 朝文
      手機官網
    
站內搜索:

主辦:中央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領導小組辦公室
承辦: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中國共產黨新聞>>群眾路線網

周新群:在“趕考”中不斷成熟

2014年05月15日09:32  來源:光明日報

  資料照片

  時代是永不停歇的出題人,而人民則是公正公平的閱卷人

  當我們把目光投回已經過去的六十五年,甚至更遠更遠,回首那一幕幕波瀾壯闊的革命史、建設史和改革史,“趕考”二字就躍入腦海。

  是啊,我們黨既往的歷史,就是一部“趕考”史。我們黨在“趕考”中經受考驗、收獲經驗,在“趕考”中追求真理、修正錯誤,一步一步完善和提高起來,一步一步壯大和成熟起來,成為一個深受14億人民愛戴、深受8500多萬黨員擁護、深受世界尊重的執政大黨。大好局面,來之不易,應當倍加維護,百般珍惜。

  毛澤東與周恩來1949年春天動身離開西柏坡時那段關於“進京趕考”的經典對白,至今仍時常為我們所提起。走進“考堂”的中國共產黨人,面對全面執政這份高難度的“考卷”,卻隻有在戰爭條件下農村革命根據地局部執政的經驗,那就是民主理政,依靠老百姓來執掌政權。這種執政理念和執政方式幫助中國共產黨淘汰了國民黨這位自負自大的“考生”。由此,中國共產黨人悟出了一個深刻而朴素的道理:執政權力是人民賦予的,有了民主,有了群眾路線,有了廣泛的群眾基礎,執政地位才能鞏固。這對任何一個執政黨來說,恰恰是不可或缺的。“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既往的政黨從來也沒有誰跳出過歷史周期律,中國共產黨人卻要憑這從歷史的“怪圈”中跳出來。

  然而,僅僅有這是不夠的。“泥腿子”進城,有一道重要的命題要解——在受到全面封鎖的國際條件下,在一窮二白的國內條件下,如何在中國大地上建設起興旺發達的社會主義經濟?這既要求黨不變質,還要求黨有本事!對前一點,要時刻警惕著“糖衣炮彈”的襲擊﹔對后一點,顯然還缺乏經驗,全黨面臨著一種“知識恐慌”和“本領恐慌”。

  執政能力不是天生就有的,不懂就要學!在這樣一個重大轉折關頭,毛澤東號召全黨同志為迎接嶄新的任務,努力學習過去不熟悉、不懂得的東西,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經過三年的經濟恢復和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的勵精圖治,我國初步完成了由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的轉變,奇跡般地醫治好了長期戰爭的創傷,恢復了國民經濟,呈現出欣欣向榮的新氣象。在學習和實踐中,中國共產黨人結合中國自己的實際深入思索著黨的執政思路。毛澤東《論十大關系》開始反思蘇聯模式,提出中國自己的建設路線。黨的八大正確判斷國內的主要矛盾已經不再是階級矛盾,而是人民的需要同滯后的經濟文化發展之間的矛盾,第一次在真正意義上系統提出了執政黨的任務,比較全面地解答了我們黨如何執政這道全新課題,為黨的執政理論發展搭起了一個堅實的平台。

  當然,我們黨的“趕考”進程也不是一帆風順的。由於我們黨執政實踐的時間短,理論上和思想上准備不足,八大提出的路線和許多正確意見沒有能夠堅持下去,“左”傾思想的積累和發展,導致出現了“大躍進”和“反右傾”等錯誤。這些錯誤與自然災害等因素相結合,使我國經濟於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步入了“三年困難時期”,並最終釀成了“文化大革命”十年內亂。在這個特殊的歷史階段,階級斗爭思維扭曲了執政試題的解題方向。這段“答錯題”的經歷,給了我們黨慘痛而深刻的教訓,反過來,又使中國共產黨人得到了長遠的教益。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在我們黨的“趕考”史上,是一次歷史性的偉大轉折,標志著我們黨的思維又回到了執政黨建設這個時代主題上來。以鄧小平同志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以實踐為標准,堅持真理,修正錯誤,撥亂反正,將我們黨的“解題”思維從“造反有理”轉變到了“發展是硬道理”上來,打開了全黨和全國人民的思路,掀起了改革開放這場前所未有的“革命”,開創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開辟了正確的道路,使社會主義在中國展現出蓬勃的生機和活力。同時,這一偉大的時代也為我們黨提出了在改革開放的條件下如何掌好權、執好政這道新考題。鄧小平理論立足於中國新的實際,豐富和發展了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對這道新考題進行了全面、科學的解答,得出了讓世界拍案驚奇、讓人民受益滿意的答案。

  黨的十三屆四中全會以來,成功經受國際社會主義運動挫折和國內動亂嚴峻考驗的中國共產黨人,在以江澤民同志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的領導下,繼續拓展鄧小平理論給出的大思路,立足我們黨所處的新的歷史方位,在世界政治多極化、經濟全球化、科技進步日新月異的大勢下,繼續圍繞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和建設什麼樣的黨、怎樣建設黨這兩大執政問題,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創立了“三個代表”重要思想,開拓了馬克思主義理論發展的新境界和社會主義事業發展的新局面,考出了優異的成績。“三個代表”重要思想體現了我們黨在新世紀新階段執政的總規律,成為我們黨繼續解答新的執政試題的基本原理。

  黨的十六大以來,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中央領導集體勇於推進實踐基礎上的理論創新,形成了科學發展觀,對新形勢下實現什麼樣的發展、怎樣發展等重大問題作出了新的科學回答,把我們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規律的認識提高到新的水平,開辟了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發展新境界。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導下,全黨和全國各族人民緊緊抓住和用好我國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戰勝一系列重大挑戰,奮力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推進到新的發展階段,取得了一系列新的歷史性成就,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打下了堅實基礎。

  時代是永不停歇的出題人,而人民則是公正公平的閱卷人。正如我們黨所指出的那樣,黨的執政地位不是與生俱來的,也不是一勞永逸的。在領導中國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道路上,中國共產黨人還會遇到更多的“關於如何執政”的新試題。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保持清醒的政治頭腦,居安思危,把黨的執政能力建設作為一個關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興衰成敗、關系中華民族前途命運、關系黨的生死存亡和國家長治久安的重大戰略課題,擺在全黨工作的突出位置。習近平總書記2013年7月11日再訪西柏坡時深有感觸地說:“當年黨中央離開西柏坡時,毛澤東同志說是‘進京趕考’。60多年過去了,我們取得了巨大進步,中國人民站起來了,富起來了,但我們面臨的挑戰和問題依然嚴峻復雜,應該說,黨面臨的‘趕考’遠未結束。”“從實現‘兩個一百年’目標到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我們正在征程中。‘考試’仍在繼續,所有領導干部和全體黨員要繼續把人民對我們黨的‘考試’、把我們黨正在經受和將要經受各種考驗的‘考試’考好,努力交出優異的答卷。”十八屆三中全會貫徹落實十八大關於全面深化改革的戰略部署,向我們發出了一疊以“推進新一輪改革”為內容的厚厚考卷。盡管這份考卷中難題不少,但我們深信,在這場大考中,已經成熟起來的中國共產黨人必將取得更加優異的成績!

分享到:
(責編:秦華、權娟)

相關專題

中央精神

理論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