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史料稱,鄧小平同志日常工作中最怕的就是聽不到人民的聲音。他曾講過,“一個無產階級政黨最怕聽不到自己人民的聲音,最怕鴉雀無聲”。他最怕的就是脫離群眾,這從兩件小事上可以看得出來。
1980年,鄧小平同志登峨眉山,當地同志考慮到他的安全問題,准備封山。他知道后,表示不同意,他說,我們是游客,人家也是游客,大路朝天,各走半邊,不要因為我們來了,把游客擋到外邊。當他住下來后,又找工作人員,詳細地詢問游客們住下了沒有,吃飯了沒有。當他知道游客也住下了、吃飯了才完全放心。
鄧小平同志要求領導干部做人民的公仆,對自己更是嚴格要求。他回深圳乘面包車外出視察,生怕影響群眾正常的交通出行,於是他要求當地的交通部門不要封鎖道路不要過多的管制。
平心而言,與鄧小平同志一生的豐功偉績相比,這兩件事充其量只是“芝麻小事”。然而,卻真實地映照出了鄧小平同志那種“我是中國人民的兒子,我深情地愛著我的祖國和人民”的高尚品格,凸顯出“怕脫離群眾”的一種特有的政治魅力,讓人油然而生無比的崇敬。
人民群眾是一切工作的主體,必須一切為了群眾、一切相信群眾、一切依靠群眾,這是我們黨在多年的實踐中總結的一條重要經驗,也是群眾工作路線的一條重要原則。在鄧小平同志的心目中,人民群眾如同恩重如山的父母,因此他始終心裡時刻“怕脫離群眾”,始終視人民群眾的利益高於一切,始終把黨的為人民服務的宗旨牢記心頭,一輩子親民、愛民、為民,一輩子殫精竭慮、嘔心瀝血地為人民利益操勞,為人民群眾謀福利,以其無與倫比的人格魅力,贏得了廣大人民群眾的崇敬和愛戴。
相比之下,我們有些黨員干部對群眾所想、所願、所盼置若罔聞,對群眾關心的熱點難點問題繞道而行,心中無數,遇到急事、難事、險事推來搡去,敷衍塞責。做決策、干工作、辦事情,不是從群眾的需求和實際情況出發,喜歡求快不求好,求近不求遠,致使各種面子工程變成了豆腐渣工程,在群眾面前官氣十足,下屬面前霸氣十足,上級面前媚氣十足,完全把自己與群眾對立起來,把自己和群眾無情的進行切割,至於出行“封山”“封路”不在話下,群眾對他們得來的永遠是失望、無語和憤懣。更有甚者者不想群眾滿意不滿意,隻想自己能不能得實惠,權力部門化,部門利益化,利益個人化,把權力當做謀利的工具,貪圖享受,腐化墮落,最終墮落成為人民的罪人。
正因如此,筆者認為,重溫鄧小平同志“不封山”“不封路”的兩件小事,既有啟示,更有警醒。黨的根在群眾之中,黨的政策和方法也在群眾之中,群眾滿意不滿意、答應不答應、支持不支持,是檢驗黨的凝聚力、號召力、執行力的唯一標准。黨員干部是為人民群眾服務的,人民群眾是我們衣食父母,就必須時刻把群眾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把群眾的疾苦當作自己的疾苦,把群眾的憂樂當作自己的憂樂,把黨的群眾觀點內化於心、外化於行,貫穿到各項工作中去。隻有這樣,才能夠真正像鄧小平同志那樣,一刻也不脫離群眾,一刻也不敢脫離群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