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有這個‘電子檔案’真方便,裡面有我們的各種証件復印件,來鎮上辦事再也不用擔心忘這忘那了。”福泉市陸坪鎮收集群眾身份証、戶口簿等復印件建立“農民檔案”,避免過去群眾常常因為漏帶相關証件“鎮裡村裡家裡多頭跑”,大大提高辦事效率、減少辦事成本,深受廣大群眾稱贊。
在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中,黔南州福泉市、龍裡縣通過建立“農民檔案”,以社情民意為指令,引導鄉(鎮、辦事處)干部主動深入村組、聯系群眾知民情、聽民聲、解民憂,做深、做細、做實群眾工作,把服務群眾延伸到每一個“神經末梢”,讓群眾不出門、不花錢就能享受便捷、高效、體貼的服務。
逐戶建檔,社情民意“一冊通”。行政區劃調整后,鄉(鎮、辦事處)區域更廣、人口急劇增加,建立“農民檔案”搭建了解社情民意大平台,推進服務型黨組織建設。一是檔案內容“全”。科學設計農戶民情檔案信息表,涵蓋群眾家庭基本信息、家庭成員、生產生活情況、收入情況、外出務工情況、住房情況、社會補助情況、需要幫助解決事項等群眾生產生活方方面面。二是調查摸底“實”。結合干部包村包組工作,開展民情調查、干部走訪、問題排查工作,由鄉(鎮、辦事處)包村領導組織包村干部到所聯系村組,按照“統一農戶民情檔案信息表、統一填寫信息內容、統一標准要求”逐戶調查摸底,收集農戶的相關資料。龍裡縣冠山街道辦事處通過層層責任分解,用1個月時間完成農戶戶口簿、身份証、土地承包責任書等重要檔案資料收集工作。三是建檔范圍“廣”。按照“一戶一檔”建立農民檔案,把調查摸底信息錄入電腦,掃描相關証件資料歸檔,形成科學化、系統化、數字化的民情檔案系統,做到“鼠標一點,民情便知”。目前,福泉市、龍裡縣已建立“農民檔案”13995戶,覆蓋18個村(社區)。
動態管理,助民發展“求精准”。實施民情信息檔案動態管理,全面准確反映群眾基本情況和訴求,避免民情信息“失真”,提高群眾工作針對性和實效性。一是建立制度保障。建立定期走訪制度,對鄉(鎮、辦事處)黨政主要負責人、班子成員、股級干部、一般干部進村入戶開展工作進行量化,形成常態化走訪機制。建立農民檔案系統管理制度,明確專人維護管理,加強與包村包組干部聯系,做好民情信息的收集、匯總,確保重要信息及時更新,日常信息季度更新。二是推進信息共享。配備電腦、復印機等設備,設立專用民情檔案室,建立農民檔案系統與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管理系統、人口計生管理系統、最低生活保障信息系統信息共享平台,充分整合、利用系統資源,推進信息共享,避免重復工作造成人力、物力、財力資源的浪費。三是關注重點對象。針對農村大量青壯年外出務工,留守農村老弱病殘幼居多等實際情況,把老黨員、留守兒童、五保戶、低保戶、創業致富能手等列為重點關注對象,開展以問發展良策、問學習情況、問生產生活狀況、問實際難題、問創業就業情況為主要內容的“五問”主題活動。繪制重點戶聯絡圖,標明居住具體位置,確保服務群眾工作不因干部經常變動而斷線、斷檔。
分類施策,優化服務“提效益”。運用農民檔案信息梳理分析群眾個性化需求,及時會診、對症施藥。一是引導創業就業。積極開展“中國夢·就業夢”系列活動,扶持黨員、返鄉創業人員、農村優秀青年等有創業能力、踏實肯干的人員開展創業,共同確定創業內容,制定幫扶措施。整合2318萬扶貧、農業、畜牧等部門項目(資金),扶持347人創業。通過在外務工黨員幫助1878名農村青壯年外出務工就業。二是促進社會和諧。著眼社會和諧發展大目標,變“上訪”為“下訪”,切實解決群眾反映最強烈、最現實、最直接的問題,把城鎮化建設過程中出現的新矛盾、新問題消除在萌芽狀態,維護好、發展好群眾切身利益,對能夠辦理的事項及時辦理,對暫時解決不了的做好解釋,不亂承諾、不亂表態。福泉市陸坪鎮通過“農民檔案”收集意見100多條,市、鎮、村(社區)“三級聯動”抓落實,層層傳遞正能量,促進社會和諧。三是改善生活條件。對居住簡易木房、土房等住房困難戶,整合住建、扶貧部門資源,積極實施危房改造、生態移民搬遷106戶,讓住者有其居。對貧困戶、五保戶等生活困難群體,積極為31戶開展民政救助,保障基本生活,重樹生活自信。由於對每家每戶情況清楚,合理評定建房補助標准、低保等次,沒有出現一例到鄉(鎮、辦事處)鬧訪,到縣(市、區)、到州上訪現象。
(貴州省黔南州基層黨建雲平台 羅興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