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文 藏文 維文 哈文 朝文
      手機官網
    
站內搜索:

主辦:中央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領導小組辦公室
承辦: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中國共產黨新聞>>群眾路線網

內蒙古扎賚特旗:吹響社區集結號 為民服務“零距離”

2014年05月09日10:11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在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中,扎賚特旗把“群眾滿意不滿意、贊不贊成”作為衡量一切工作的標尺,牢固樹立群眾觀念,以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為契機,在全旗22個社區中推行“零距離”服務,凝聚了黨心,贏得了民心。

組織覆蓋零距離。一是推行黨員雙重管理。以“共駐共建”為切入點,開展了在職黨員進社區和轄區黨員“雙重管理”工作,實行“權隨責走、費隨事轉”和社區准入制度,在職黨員報到率達96%以上。活動開展以來,共走訪群眾2170戶,開展為民服務活動829次,為群眾辦實事972件。二是推行黨員設崗定責。各社區將離退休老黨員組織起來,結合自身特長和實際情況,開展了無職黨員設崗定責、黨員承諾、亮牌示范、星級黨員評比等主題實踐活動,並將黨員姓名、聯系方式和服務承諾等信息在小區內公示,主動接受群眾監督。如音德爾鎮光明社區的“老黨員智囊團”,多蘭社區的“老少共建活動站”、建設社區的“三卡一薄”,充分調動了老黨員參與社區管理,發揮余熱服務社會的作用。目前,共有200多名黨員上崗履職,協助調解矛盾糾紛60余起,開展各類宣傳輔導80余次。

為民服務零距離。建立健全以解決民生問題為根本的為民服務體系,讓黨組織的關懷覆蓋到轄區每位居民,也讓廣大居民切實共享經濟社會發展的成果。一是設立便民服務窗口。在社區服務大廳設立民生服務窗口、計生服務室、衛生服務站、警務室等窗口和服務項目,推行“5+1”延時服務,把工作日延長至周六,針對因特殊情況無法在規定工作時間內前來辦理事項的服務對象,提供八小時之外預約服務。二是開展黨員志願服務。每個社區都組建黨員志願者隊伍,開展志願幫扶。目前,為107人聯系到就業崗位,將符合條件的31名困難群眾納入低保范疇。志願者捐資2萬余元,捐物折合人民幣4萬余元,奉獻愛心救助弱勢群體。三是推行服務品牌建設。結合社區群體需求,各社區分別實行了不同服務內容、服務形式的“品牌”服務。通海路社區的“留守兒童家園”成為孩子們節假日的好去處﹔裕國社區的“愛心黃絲帶”是專門服務轄區孤寡老人的一項服務載體﹔東升社區的“民情流水線”建起干群溝通的橋梁。截止目前,各社區黨支部服務載體已經涵蓋了各群體、各階層,服務工作達到了20余項。

黨群關系零距離。各社區提出了“我們是一家人”社區工作理念,從計生、衛生、文化、就業、創安、扶助弱勢群體等工作入手,開展主動服務、上門服務、親情服務,進一步協調、溝通、動員全社會各方力量,參與社區建設,讓居民感受到黨的關懷和溫暖無處不在。印制並發放《為民服務連心卡》和《辦事指南》等,讓群眾辦什麼、找誰辦、怎麼辦等事項一目了然。根據社區居民的愛好和需求,組建太極拳隊、舞劍隊、腰鼓隊、柔力球隊等群眾文體活動隊,每年定期組織參加文藝表演、體育比賽等社區文化活動40余場次。通過“志願者服務驛站”、“鄰裡守望”、“為民辦五件實事”、“鄰裡節”等載體活動,讓社區干部與群眾的關系更近了,居民群眾對社區依賴感和信任度增強了,黨群干群關系更加密切,社區氛圍更加祥和溫馨。

(扎賚特旗宣傳雲平台供稿 白玉亮 張海燕 陳秀娟)

分享到:
(責編:高巍、秦華)

中央精神

理論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