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領導小組6日召開視頻會議,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領導小組組長劉雲山出席並講話,強調第二批教育實踐活動將陸續進入查擺問題、開展批評的關鍵環節,批評和自我批評要動真格有辣味,不為人際關系所累,敢於向好人主義說不,真正紅紅臉、出出汗,從內心深處受到觸動。(5月7日《人民日報 》)
劉雲山提“批評和自我批評要動真格有辣味”,是對貫徹習近平“要用好批評和自我批評武器,有一點‘辣味’,讓每個黨員干部都能紅紅臉、出出汗”指示精神的再動員、再部署,其深刻含義歸結為一句話,那就是要敢於批評、要能直面批評,真正爆出“辣味”。
有“辣味”的批評是一種真正的關愛,是一種難得的“苦口良藥”。當自己的缺點和不足自己覺察不到的時候,或當自己犯錯誤的時候,別人提出善意的批評,不僅有利於及時糾正自己的錯誤,防止問題的進一步擴大,還能對自己今后的工作積累經驗,使自己吸取教訓,少走彎路。有人說,批評好比醫生給病人治病,是針對人思想和言行上存在的“病灶”進行的一次門診治療,目的是爭取把小“病”及時治好,防止變成大“病”住院治療。一個“患者”如果能從思想上積極配合“治療”,就會很快康復,防止“病情”惡化。反之,和“醫生”對著干,怕“打針”、“吃藥”,任由“病情”發展,就會由小“病”變成大“病”,到那時后悔就晚了。所以,既要歡迎贊美,更應該正確對待尖銳的批評。
然而,現實中,有為數不少的黨員領導干部潛滋暗長了一種與黨的宗旨和形象極不相稱的庸俗作風,在黨內開展自我批評時,談問題避重就輕、遮遮掩掩,不敢亮出心靈深處的東西﹔批評別人時,奉行“是非面前不開口,遇到矛盾繞道走”的庸俗哲學,隔靴搔痒,拐彎抹角,躲躲閃閃,不願說實話。特別是在批評領導時,慣於巧言粉飾、阿諛奉承,使“批評”往往變成了“表揚”,不僅起不到“拉袖子”、“提個醒”的作用,反而使存在的問題越來越突出。因此,我們應該深刻學習領會習近平同志和劉雲山同志關於“批評要有辣味”的講話精神,始終保持清醒頭腦,容得下有“辣味”批評,做到有則改之、無則加勉。
對待有“辣味”的批評,一定要有“聞過則喜”的態度。古人說:“君子之過也,如日月之蝕焉。過也,人皆見之﹔更也,人皆仰之。”可見,聞過則喜、過而改之是自古以來就有的優良品德。人的本性是“聞喜則喜”,要達到“聞過則喜”,確實要有一定的境界。有句話叫“自己脊背上污垢看不見,也難已擦掉”,個人缺點錯誤,就好比脊背上的污垢一樣,往往自己看不見,而旁觀者就看得比較清楚。批評就如同“洗澡擦背”,隻有請人擦除污垢,肌膚才能健康。你隻要明白這個道理,你就會有“聞過則喜”的態度。對你的批評你才會愉快地接受下來。
對待有“辣味”的批評,還要勇於反省自己。一般來講,一個人或一個政黨受到尖銳批評決不會是無風起浪,而是會有所針對的。一件事情做得怎麼樣、一項工作完成的如何,往往是旁觀者看得更清一些,作為被批評者,首要的一點就是先從自身找原因,要理智地接受批評,認真地想一想受批評的原因,想一想自己到底錯在哪裡,問題到底出現在哪裡,要採取“換位思考”的思維方式,站在批評者的角度來理解批評、思考問題、找出原因,以期從批評中汲取營養,從斥責中接受教訓,有則改之,無則加勉,隻有這樣才能及時糾正錯誤,避免重犯錯、犯大錯。
對待批評要知錯就改。古語講:“朝聞過而夕改之。”就是說一個人早上知道了自己的過失,晚上就應該改正。而現實中,有的人受了批評,雖然表面“虛心”接受,但卻拖著不改或屢教不改,致使自己的缺點越來越多,錯誤越來越大。知錯就改就是對自己的錯誤和缺點,不掩飾、不推諉責任、不妄自菲薄,而是勇敢地面對和承擔,這樣才能陶冶情操,做一個高尚的人。歷史上許多明智之士或有成就的偉人,當他們犯了過失和錯誤之后,一旦覺察,就主動的認錯,積極改過,從而受到人們的尊敬和信賴。
因此,各級黨組織和黨員領導干部應該切實用好“批評與自我批評”的思想武器。真正像習近平同志強調得那樣:開展積極的實事求是的批評和自我批評,大家坦誠相待、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總結經驗教訓,交流思想認識,達到幫助同志、增進團結、做好工作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