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克旗在實施生態脆弱地區移民工程中,按照自治區和赤峰市實施扶貧搬遷工作的目標和要求,成立了農村牧區工作部、移民扶貧工作領導小組,並緊密結合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為解決聯系服務群眾“最后一公裡”起好頭、帶好步。移民扶貧搬遷,對克旗黨委政府來說,是惠民利民的要緊事,對克旗亟待改善生活居住條件的百姓而言,是“房扒掉餡餅”的好事。
“新農村新形象,棄舊置新奔富路”
4月20日,記者一走進克旗新開地鄉新道梁村楊樹林子組,就看到了三排新嶄嶄的磚房,那耀眼的紅彩鋼瓦、潔白明亮的塑鋼門窗、整潔寬敞的院落,透出了這個小村的“新農村”之美。村主任邵奎文連珠炮似地告訴記者:“生態移民工程就是好,不僅給每個搬遷人口無償補貼1.5萬元錢,還把這個組的20戶人家,從孩子念書離校遠、一下雨就提心吊膽、出行不方便、農副產品收購賤、信息不靈常斷電的山溝子裡搬了出來。”
昔日的楊樹林子組,由於近年山洪暴發、河床淤積、水位抬高,河床發生滲漏現象,使村民組形成大面積濕地,屋內、院內涌出泉水,房屋沉陷,危及村民安全,經水利專業人員論証,構筑堤壩、治理河道難以解決該村問題,決定實施搬遷。如今的楊樹林子,已經舊貌換新顏,等待村民的,是新生活、新未來。
“審遷出慎遷入,精益求精為群眾”
為把生態移民搬遷工作落在實處,做到以扶貧搬遷促進新型農村牧區社區建設與農牧民增收同步進行,克旗農村牧區工作部、移民扶貧工作領導小組編制了《克旗生態脆弱地區移民扶貧規劃》,嚴格按照《規劃》深入調研遷出區,細致規劃遷入區。
遷出區村民大多居住在山溝區,他們的原有住房,多數建在河道兩岸的平地上,且房舍過於集中、擁擠,土地貧瘠,水土流失嚴重,糧食產量低而不穩,經濟落后,雨天雪天出行不便,農副產品運不出去,人畜飲水困難,大部分遷出區普遍存在就學難、就醫難、飲水難、行路難、生活難和住房條件差等問題,像宇宙地鎮新地村后營子組,20%的人口患有布病。
遷入區選址程序嚴謹,每一處遷入區都經過土地、水利等相關部門的勘測,對土壤有機含量、水資源開發利用等都進行充分論証,遷入區不僅要水源充足、通電、通路,而且還要有開發的潛力。比如,經棚鎮光明村柳條溝、瓦窯、雙橋三個村民組遷入村委會前,村民可依托“草原鵬程鵝業有限公司”、“光明村胡蘿卜種植合作社”發展養殖業和種植業,解決經濟來源和生活保障問題﹔同興鎮四義號村乃林溝組村民遷入本鎮原糧站院內,可借豐富旅游資源,便利的交通,礦產開發搞旅游和勞務輸出﹔宇宙地鎮和新開地鄉等兩個組村民遷入自然條件優異,基礎設施完善,地下水量充足的地區,使村民生產生活得到改變。
“搬得出能致富,農村牧區面貌新”
為盡快讓適宜移民搬遷地區的群眾早日遷出,克旗從去年下半年開始,對符合移民搬遷條件的新開地鄉新道梁村楊樹林子組和紅石砬村吳春漫甸組,經棚鎮永勝村四組、五組、七組,土城子鎮鐵營子村陳家東溝組,共計3個鄉鎮的6個村民組,實施生態移民171戶、586人,總投資1660.1萬元,其中,補償生態移民專項資金879萬元,項目配套資金504.9萬元,地方配套200萬元,群眾自籌資金76.2萬元。新建住宅樓兩棟、面積7500平方米,安置125戶369人。平房46處、面積3680平方米,圍牆4600米,安置46戶217人。建設棚圈6840平方米,生態建設5000畝,人畜飲水工程2處,架設低壓線6.2公裡、變壓器3套,整理、改造農田800畝,修筑村路8公裡,公廁2處,沼氣14戶,電入戶46戶,有線電視46戶。極大地改善了群眾的生產生活。
據克旗農工部介紹,今年,全旗還將對適宜移民搬遷的經棚鎮光明村柳條溝組、瓦窯組和雙橋組,同興鎮四義號村乃林溝組,宇宙地后營子組、新開地鄉紅石砬村吳春漫甸組,共計4個鄉鎮的6個村民組,實施移民扶貧搬遷331戶、955人,比上年度增長62.9%,補貼專項資金1432.50萬元。預計到2015年底建成扶貧搬遷新型農村牧區社區4個。
易地生態移民項目的實施,帶動了貧困村新型農村社區建設,逐步解決了貧困群眾住房難、行路難、用電難、飲水難、就醫難、上學難的的問題,使他們住上了新房,用上了電,吃上了自來水,走上了平整寬闊的道路,看上了電視,聽到了廣播,用上了沼氣,拓寬了就業渠道,增加了貧困人口的收入,實現了“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的目標。
(內蒙古自治區克什克騰旗黨建雲平台供稿 梁天宇 劉玉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