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省息烽縣在第二批教育實踐活動中,始終堅持問題導向,把真聽意見和聽真意見貫穿學習教育、征求意見環節全過程,創新方式方法,切實做到敞開大門搞活動,上山下鄉納良言,以實際行動贏得了廣大群眾的支持和參與。
“小座談、大走訪”,用腳步丈量民情。針對息烽地處山區,群眾居住分散的實際,息烽縣黨員干部俯下身子,走進大山,堅持到群眾多、矛盾多、問題多的地方進行實地走訪,採用個別征求意見,召開座談會等形式,重點查找全縣各級各部門“四風”問題在農村的終端顯示,聽取基層群眾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在工作中,作出了“同坐一條板凳、同喝一壺茶水、同干一場農活、同擺一次家常”和縣級黨員領導干部訪村、鄉鎮班子成員進組、村支兩委、駐村干部入戶以及流動黨員通電話、發信函的“四同四覆蓋”硬性規定。結合縣級領導聯系17個軟弱渙散村黨組織、鄉鎮班子成員包保84個貧困村、同步小康駐村、下派第一書記等工作,在院壩中、田地裡、廣場上直接聽取群眾意見,當面解決實際困難,及時化解矛盾糾紛,讓群眾在家門口就感受到干部好作風。一些縣直機關干部看到農村疾苦,堅定了轉變“門難進、臉難看、事難辦”,“讓群眾跑冤枉路、花冤枉錢”作風之弊的決心﹔一些鄉鎮干部、村干部感受到身在基層,脫離群眾的危險,許下了自覺打通聯系服務群眾“最后一公裡”的承諾。
“搭台子、趕集市”,以真誠換取真心。群眾意見大,黨群干群關系不密切,很多暑假是話沒地方說,事沒地方辦。息烽縣多種形式搭建群眾反映訴求、解決問題的平台。一是健全群眾工作網絡。息烽縣以打造民生服務、基層保障、群眾教育、平安村寨“四張網”為重點,進一步加強群眾工作力量,實現了群眾工作中心(站)縣、鄉、村全覆蓋。縣領導定期到群眾工作中心接訪、每個村(居)群眾工作站配備專職人員和2-3名兼職人員。特別是針對征地拆遷、土地確權、企業改制等重大糾紛,由縣級干部牽頭、部門“一把手”組團、鄉鎮班子成員帶隊,直接到一線組織群眾召開聽証會,有效促進了群眾反映強烈問題的解決。二是建立黨代表工作室。進一步發揮黨代表閉會期間作用,設立縣、鄉、村三級黨代表工作室,搭建黨群干群連心橋。制定了黨代會年會、黨代表列席黨內重要會議、提議提案、雙聯雙幫等十項制度。針對農村黨代表文化素質不高的問題,以“西部志願者”為骨干選派黨代表工作室助理,幫助黨代表收集基層黨員群眾意見、督促解決落實,拓寬了黨委政府與基層黨員群眾的聯系渠道。三是趕集天擺攤設點。每逢鄉鎮趕集天,由聯系該鄉鎮的縣級領導干部坐鎮,設立“征求意見同心集”,定點收集意見和建議。同時,建立“邊學邊查邊改”公示制度,把教育實踐活動“聽、查、改”情況通過公示欄、電視、報紙、宣傳單等各種渠道進行公布,讓群眾知曉,請群眾監督。目前,已辦理群眾反映問題517件。
“收訴求、送信件”,拓渠道廣聽民意。針對一些地方一些單位聽不到意見、聽不到真意見的問題,深挖“病根”在於群眾有顧慮,“不願提”、“不敢提”。為此,息烽縣拓展聽取民意渠道,開通民意直通車。一是建立百姓--書記縣長交流平台。群眾通過電子郵件、手機短信、網上留言等方式在平台上匿名或實名反映訴求、提出意見。交流平台對群眾意見實行一日一梳理、一周一報送、一周一回復,黨委政府主要領導親自審批,縣督辦督查局督辦,並在10天內進行反饋。對群眾在平台上反映的個別干部違規辦酒等問題,經查實后立即進行了嚴肅處理。並針對群眾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建立了嚴禁國家公職人員參與打麻將等賭博行為、違規辦酒等六項剛性約束。二是公布征求意見電話、地址、微博信箱。把傳統平台與新型媒介相結合,搭建聽取意見的高速通道,確保征求意見無“盲區”,提高了收集意見的時效性和覆蓋面。通過微博信箱,多次迅速解決了無牌車輛堵住小區停車場、個別窗口服務單位工作人員“臉難看”等問題。三是開展“送信封,背對背”征求意見。統一制作“背對背”征求意見專用信封,採取定向發放的方式,開展“上級下級兩面聽”、“鄉鎮部門互相評”,把信封敞開送、密封收,確保征求意見保密性、精准性和全面性,用信封找“四風”、評行風、清政風。截止目前,共收集到意見3438條,經過梳理匯總,其中聚焦“四風”方面存在的問題39條。
(息烽縣黨建雲平台供稿 習時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