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開展以來,內蒙古扎蘭屯市以加強基層黨組織建設為抓手,把鎮、村黨員干部學習教育與服務“三農”有效結合,讓農民群眾在家門口看到新變化。
“通村廣播”架起民心橋
“馬上開始備春耕了,把如何選種子的內容給大家播一播。”中和鎮福泉村支部書記劉長海對大學生村官說。
去年年底,扎蘭屯市投資30余萬元完成了首批24個村176個組的農村調頻廣播。在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中,為方便農村黨員干部學習,各播放點按時播放由當地廣播電台制作的《群眾路線大家談》專題,節目內容包括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文件選編、重要論述、各地聯系服務群眾的經驗做法和損害群眾利益的典型案例分析,全方位、多角度宣傳黨的群眾路線。開通“大喇叭”的鄉鎮、村屯,不僅可以通過配有電容話筒、數字調諧式接收機和自動開關控制器的高音喇叭定時播放,還可以通過互聯網音頻鏈接組織人員隨時隨地收聽。
為引領農民走科技致富之路,該市還給各播放點配發了農業技術、種養殖科技等節目內容光盤,農民可根據需要隨時“點播”。“白天干活沒時間學習,卻可以聽廣播,就好象把老師請到了田間地頭。”中和鎮村民黨代表陳富軍說,這裡面播的內容很多,除了群眾路線學習內容,還有種植的、養殖的技術,馬上開始備春耕了,這一陣播的都是如何選種子,識別假化肥、農藥的知識,我學到了很多,接下來能派上用場了。
“組工視線”搭起連心線
3月5日,扎蘭屯市鄉鎮、街道教育實踐活動工作部署會“兩地”召開,市委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領導小組辦公室通過“組工視線”對鄉鎮、街道開展教育實踐活動進行安排部署,成為轉變會風的又一亮點特色。
教育實踐活動開展以來,扎蘭屯依托“組工視線”布點多、覆蓋面廣、互動交流、在線直播的強大功能,由各“組工視線”平台站點所在黨組織認真組織全體黨員、干部參加學習培訓。培訓期間,扎蘭屯市始終保持較高的在線率,全市89個平台站點上黨員、干部累計5900余人次參加培訓,切實做到專題培訓全員覆蓋。《基層黨組織和村支部老書記的經驗介紹》、《踐行黨的群眾路線,打通聯系群眾最后一公裡》、《踐行服務宗旨,孕育愛民真情》等呼倫貝爾市教育實踐活動辦公室精心選擇的培訓課題讓基層黨員干部思想上受教育、行動上有對照、方法上有改進。
“組工視線”極大地方便了基層黨員學習,節約了時間,節省了會議培訓經費。這種省錢、方便、有效的教育形式,深受廣大基層黨員干部的歡迎。“我們這裡到市區要3個小時車程,開會學習要起早貪黑,現在可好了,傳達精神、學習講座在單位就能完成,真方便啊!”浩饒山鎮干部感慨萬千。
“遠程教育”開通“直通車”
扎蘭屯市堅持學習培訓內容與黨員群眾需求相結合。年初,向全市12個鄉鎮、7個街道下發了“遠程教育學習內容需求調查問卷”,深入了解黨員干部群眾的學習需求,及時收集與農村生產經營相關的視頻課件和資料,有針對性地制作了《黑木耳加工》等10余類課件,發放科技光盤2000多張。教學內容與農村需求相貼近,有效促進了黨員群眾增收致富。同時,根據農村黨員群眾意願,及時利用遠程教育平台觀看中央和自治區關於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相關精神,宣傳各地特色做法和典型經驗,營造群眾路線教育實踐的濃厚氛圍。
根據全市農村黨員群眾居住分散的特點,在1064個村民小組中選取優秀黨員創業者和特色養殖戶建立“家庭播放點”,組織開展小組式“集中學”﹔統一為站點管理員制作了聯系卡,即時為居住較偏遠和行動不便的黨員群眾根據需求開展“流動學”﹔通過手機短信等現代信息手段定期為村“兩委”成員和站點管理員發送黨務知識、政策法規和組織工作要點等信息,組織開展“即時學”,推動教育實踐活動向一線延伸。
“科技大集”服務“零距離”
“給錢、給物、不如教會一門好技術”。扎蘭屯市三下鄉活動把適合農民口味的文化服務送下鄉,把農民渴求的實用技術知識、科技人才送下鄉,把醫療衛生、科學保健、防控知識送下鄉,解決了農民一系列實際困難,推進了農村的精神文明建設和發展進程。特別是自教育實踐活動開展以來,扎蘭屯市全面動員各部門和社會各界一起來關注農村,關心農業,關愛農民,服務農民,以增加農民收入,提高群眾的物資和文化生活水平為目的,變三下鄉為常下鄉。
在4月2日舉辦的第二屆“科技大集”上,22家單位的服務台被農民圍得水泄不通,大家爭相咨詢,獲取圖書、雜志、光碟等科普資料﹔涉農部門的技術骨干和科普志願者以及科技特派員認真向農民傳授種植業、養殖業等相關科技知識﹔涉農企業向農民介紹推廣種子、樹苗、化肥、家禽等新品種﹔衛生部門大力宣傳生殖保健和優生優育知識,並組織醫務人員開展了義診。截至目前,舉辦科技培訓班180期,直接培訓4.6萬人次,開展科技咨詢22場次,咨詢3200人次。科技、醫務工作者深入農村社區咨詢解答服務12場次,舉辦生活知識科普展覽6場次,發放科普資料3000冊,受益群眾達9000人。
(內蒙古扎蘭屯市黨建宣傳雲平台供稿 宋穎 姜峰 呂仲勛 魏佳 董婧 紀明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