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公”經費管理何去何從?洪山區委、區政府將其列入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十個突出問題”中承諾整改。截至目前,全區“三公”經費較去年同期下降了10%。
預算擠水分,管住花錢的“手”。 區委、區政府嚴格按照“隻減不增”原則,合理制定“三公”經費預算,加強對“三公”經費的控制。要求全區72家單位編列“三公”經費支出預算,從緊開支“三公”經費,不得超預算開支,不得調劑部門預算其他資金用於“三公”經費,切實降低行政運行成本,把有限的資金用在發展經濟和改善民生上。截至目前,2014年財政用於教育、科技、文化、醫療、衛生、環境保護、住房保障、社會保障和就業等民生支出達到3.5億元,較去年同期增長12.8%。
監督建機制,睜開雪亮的“眼”。區委、區政府整合已有的“三公”經費管理法規、制度與政策,全面建立健全“三公”經費“五審”機制,對全區72家單位“三公”經費預算進行“全透明”審核。一審“三公”經費支出的預算編制標准、調整變動的審批程序是否規范科學﹔二審“三公”經費支出內容是否真實合法、部門財務決算資料是否與實際相符﹔三審有無將“三公”經費人為分解列入項目經費﹔四審公務接待、公務用車購置、保險、政府集中採購制度是否執行到位﹔五審“三公”經費資金的使用效益、支出內容與標准是否與部門的事業發展相符等,確保 “三公”經費監督常態化、規范化、透明化。
經費需公示,敞開說話的“嘴”。 區委、區政府建立完善“三公”經費逐級定期統計報告公示管理制度,明確統計口徑、報送流程和公示要求,實現對“三公”經費的動態管理和實時監控。全區72家單位按月上報包含支出詳細數據的“三公”經費執行情況,對“三公”管理過程中具體問題、解決方法及採取的有效措施等進行分析,對一些異常支出指標進行說明。在此基礎上,區財政局負責督促協調各單位以文字形式對“三公”經費使用情況進行公開公示,同步報告區人大,將經費晒在陽光下,把監督交給輿論與公眾。
(湖北省武漢市洪山區黨建雲平台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