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著自家門前馬路上不時經過的5路公交車,湖南省醴陵市石成金村村民周作武一臉的喜悅。
“過去進城要攔長途車,半天等不到一輛車。村裡通公交車是村民10年的心願,如今終於實現了。”周作武說。
以前,5路公交車隻往返市汽車東站和南站之間,終點站以外的幾個城郊村沒有被公交線路覆蓋,這裡的老百姓出行很困難。“村民到城裡賣菜隻能搭乘路過的長途車,票價貴不說,還經常被拒載。”周作武說,10年前附近的村民就提出希望開通公交線路,但一直未能如願,直到去年8月醴陵市開展“連心解困·大走訪”活動,這一百姓訴求得到解決。
聯系石成金村的駐點干部周亞鵬說,去年8月以來,醴陵各級干部深入基層調查走訪,當地群眾普遍反映乘車難。借助“大走訪”活動的機制,各級干部迅速研究解決方案,經過多方努力,終於在2014年1月29日將5路公交車運營線路延長3個村,解決了上萬名群眾的出行訴求。
近日,記者探訪了5路公交車延長線區域,在村民無償提供的臨時終點站停車場,從城裡放學回來的孩子們歡呼雀躍,“現在上學坐公交隻要5角錢,而以前卻要3元錢。”
石成金村的這一幕只是醴陵“大走訪”活動的一個縮影。記者在基層一線了解到,自2013年8月活動開展以來,醴陵市5578名干部已走訪了23萬多個家庭、農戶、學校與企業,收集了55447個老百姓反映強烈的問題。
在5萬多個訴求中,既有反映家庭困難,尋求低保、五保等救助等“點”上的個案,也有反映醫療、教育、廉租房、水利設施、農村電網改造等“面”上的民生訴求。
“5萬多個訴求,就是5萬多份沉甸甸的責任。”醴陵市委書記周曉理表示,百姓訴求如此之多,使黨委和政府感受到了承受的壓力,更清醒地認識到群眾工作不能走過場,必須幫老百姓解決問題。
在深入走訪摸排的基礎上,醴陵市對摸排出來的民生訴求按照難易程度、輕重緩急、近期長遠進行歸納分類,建立台賬和挂號銷號機制,各單位和社區“網格”對走訪收集的問題實行統一編號,採取定人、定責、定時限的方式,解決一個,銷號一個。
按照“個性問題個別解決,共性問題研究解決,體制問題反映解決”模式,醴陵市針對一些群眾最關心、最迫切的問題出台了會商督辦制度,明確責任單位限時辦結,並實行跟蹤問效,每半個月督促進度。
對於市委開展的“大走訪”活動,基層百姓紛紛點贊。一些基層群眾對記者說,以往總感覺和干部們有距離,如今一件件小事的解決,讓老百姓感到干群關系有明顯改善。
在西山街道辦事處黨工委書記程高翔看來,通過網格化管理實施“大走訪”是對以往群眾工作方式的重大突破。他說,干部駐點聯系基層的做法已實施很多年,但以前領導干部的任務無非是通過協調幫聯系點“搞點錢”,很少真正解決具體的民生問題,而此次“大走訪”活動的落腳點從一開始放在幫助群眾解決具體問題上面,是真正抓到了點子上。
在5萬多個百姓訴求前,醴陵市各級干部的責任感增強了,做事更踏實了。一些村民告訴記者,不少干部開始用“兩個輪子代替四個輪子”,騎自行車為老百姓調節糾紛,協調問題。孫家灣鄉黨委書記張承誼說:“以前干部到鄉下講話,沒有人相信,現在老百姓對干部的信任度明顯提高。”
目前,醴陵市收集的5萬多個百姓訴求中已有3萬多個得到解決,其余的問題正在解決。在“大走訪”中,群眾的問題逐步得到解決,群眾的情緒得到釋放,黨群、干群關系更加緊密。不到半年,2013年下半年醴陵市在湖南省綜治民調中的排名就比上半年上升了26位。
百姓訴求各有不同,要解決所有問題並不容易。基層干部反映,很多問題需要一定經費支撐才能真正解決,但一個縣級市的財政難以保障所有的民生訴求。比如,2013年醴陵市對34座小二型病險水庫進行了加固,但仍有100余座水庫急需加固,資金壓力很大。
“現在村裡通了公交車,未來希望道路能再加寬一米,以避免趕集時堵車。”周作武說,市裡的“大走訪”活動讓老百姓得到了許多實惠,但希望這樣的活動不要變成一陣風,老百姓的訴求在不斷地提升,干部的服務工作也永遠不能鬆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