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文 藏文 維文 哈文 朝文
      手機官網
    
站內搜索:

主辦:中央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領導小組辦公室
承辦: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中國共產黨新聞>>群眾路線網

群眾路線是社會和諧的生命線

譚明翠

2014年05月03日14:06  來源:重慶日報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民擁護和支持是黨執政的最牢固根基。在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與人民同呼吸共命運的立場不能變,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不能忘,群眾是真正英雄的歷史唯物主義觀點不能丟。這充分詮釋了我們黨的根本宗旨和執政理念,既是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對全黨全國人民的庄嚴宣誓和鄭重承諾,也是踐行黨的群眾路線的科學指南和重要遵循。

  群眾基礎是社會和諧穩定的基石。社會穩定的根基是群眾基礎,隻要群眾基礎牢固,整個社會大廈就會堅如磐石,政治、經濟、社會、文化和生態文明建設都會得到持續快速健康發展。中國共產黨由小變大,由弱變強,走過了90多年的偉大歷程,創造了彪炳史冊的偉業,其根本原因在於贏得了民心,得到了廣大人民群眾的衷心擁護;改革開放30多年,我們黨帶領全國人民取得了舉世矚目的發展速度和發展成果,究其重要原因,就在於我們營造了穩定和諧的政治環境、改革環境和發展環境。與之相反,民心一當渙散,社會穩定的基石就會動搖,伴隨而來的就是社會動蕩、政治動亂和經濟崩潰,甚至導致社會大廈崩塌。國民黨敗走台灣、前蘇聯解體等活生生的事例,都印証了一個鐵的事實:喪失民心就會喪失穩定,喪失穩定就會喪失發展的大好局面,甚至會喪失一切。

  當前群眾工作面臨嚴峻考驗。目前,我國改革發展既處於前所未有的黃金期,又進入了攻堅克難的“深水區”和社會矛盾的凸顯期,群眾工作面臨新的變化和新的考驗。收入分配差距、官員腐敗腐化等問題成為社會普遍關注的焦點,仇富仇官的社會心態有所蔓延,因損害群眾利益、傷害群眾感情而誘發的群體性事件呈上升趨勢,國內各種利益集團相互博弈,國外敵對勢力乘機插手干擾,社會矛盾相互交織,異常復雜。同時,隨著改革開放的縱深推進,社會結構和社會組織深刻變化,社會的流動性和開放性顯著增強,一批新型的社會組織和特殊群體相繼產生,社會經濟成分、組織形式、利益關系呈現多元化的特點,群眾的物質利益訴求和民主權利訴求呈現出差異化、多樣化的特征。加之互聯網的廣泛普及,突發事件和敏感問題不可避免地零距離直面社會。上述這些問題,都對做好群眾工作提出了嚴峻挑戰。

  走實群眾路線維護好社會穩定。首先,要牢固樹立群眾觀念。干部的頭腦裡要時刻裝著群眾、想著群眾,始終把群眾當親人,保持干部與群眾的“魚水關系”,對損害群眾利益、傷害群眾感情、破壞干群關系的事情要及時有效進行處理。對重要政策出台、重大決策實施,要堅持“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方針,深入調查研究,廣泛征求民意、了解民情、傾聽民聲,把群眾答不答應、滿意不滿意作為檢驗標准,充分考慮群眾的承受能力,處理好改革的力度、發展的速度與群眾的承受度三者之間的關系。在重要政策、重大決策執行實施前,要做好群眾工作預案,做到未雨綢繆,增強群眾工作的預見性。其次,要提高群眾工作本領。群眾工作的政治性、思想性、政策性都很強,是檢驗干部工作方法和工作本領的試金石。在實踐中,一定要加強政策、法律、理論的學習和工作實踐的歷練,不斷提高群眾工作的本領,切實增強調查研究的能力、溝通交流的能力、思想政治工作的能力、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和探索創新的能力,成為新形勢下做群眾工作的“行家裡手”。在工作中,要充分尊重群眾、相信群眾、依靠群眾,切忌擺架子、耍權威,對群眾一時不理解、不支持的問題絕不能“硬碰硬”,要動之以情、曉之以理進行說服教育引導。第三、要創新基層服務平台。結合減輕基層負擔,逐步整合計生、社保、救助等工作平台,實現“一站式辦公、一條龍服務、一個窗口進出”。建立事務代辦機制,在區縣、鎮街、村社分別設立三級代辦服務點,逐步在工程項目集中點、集貿市場、居民樓宇建立便民服務點,開辟“群眾有事隻動嘴,聯系干部去跑腿”的為民服務新路子。 (作者單位:巫山縣委黨校)

分享到:
(責編:喬業瓊、秦華)

相關專題

中央精神

理論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