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八大報告將“努力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作為加強社會建設的六項任務之首,充分體現了中央對教育事業的高度重視和優先發展教育的堅定決心。踐行黨的群眾路線,努力辦好人民滿意的高等教育,是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實現發展成果人民共享的重要體現,是“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的實踐路徑和目標方向。
踐行黨的群眾路線是辦好人民滿意的高等教育的重要保証
當前,高等教育在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和文化傳承創新等方面的功能日益彰顯,但其發展水平與人民群眾希望接受高質量教育的新需求和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新要求相比,仍有較大差距。主要表現在:以教學質量為核心的科學的教師業績考核評價激勵機制沒有完全建立,教師的職業發展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制約﹔高校內部行政權力和學術權力界定不夠清晰,現代大學制度沒有完全建立起來﹔一些高校管理者經營大學的理念不強,挖掘整合資源的能力不足,校內資源閑置與緊缺現象同時存在,等等。
在辦好人民滿意的高等教育的進程中,群眾路線是突破既有模式路徑依賴、改革創新體制機制的重要遵循和方向保証。踐行群眾路線,要以“為民”為根本要求,將推進高等教育事業改革發展與促進人的全面自由發展相結合,滿足人民對高質量教育的需求﹔以“務實”為有效途徑,從遵循教育、知識和人的發展規律出發,提高辦學質量、推進內涵建設﹔以“清廉”為可靠保障,建設高尚價值追求、高貴品格修養的道德高地和學術聖地,凝聚起辦好人民滿意的高等教育的正能量。
要把為民務實清廉的價值追求深深植根於全體黨員干部的思想和行動中,努力辦成讓廣大學生健康成長、讓教職員工引以為豪、讓社會各界廣泛贊譽、讓國際社會高度評價的中國特色高等教育。始終將立德樹人、提高創新人才培養質量作為首要任務,將服務學生全面自由發展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有效激發教職工的職業動力,推動其自我價值和社會價值的全面實現﹔為社會發展進步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以優秀校友的社會成就和科研成果的社會效益贏得人民群眾的廣泛贊譽﹔在弘揚民族精神、彰顯國家實力、增強人民自信中,提高辦學國際化程度和頂尖科研人才、科研成果的國際競爭力。
著力深化對高校踐行群眾路線若干問題的認識,增強思想和行動自覺
要自覺摒棄“四風”問題在高校不存在或不嚴重的錯誤認識。“四風”問題因理想信念動搖、宗旨意識淡薄等原因而產生,與社會密切聯系的高校不可能獨善其身。高等教育既為社會培養當下所需人才,也為社會未來發展儲備人才,高校“四風”問題很容易影響正處於成長關鍵期的青年學生正確“三觀”的養成,甚至引起社會傳染性的“鏈式反應”,這是我們必須認真對待和解決的問題。
要深刻理解高等教育實現“人民滿意”的特點和內涵。“人民滿意”基於“人民需要”而存在,“人民滿意”的標准隨著階段性需要得到滿足而不斷提高。現階段人民群眾對高等教育的需求主要體現為以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為核心的四項功能的充分發揮。高等教育不僅要努力滿足人民共同的、基本的教育需求,而且要充分尊重並保護每個受教育者的個性化、差異化需要。高校踐行群眾路線、實現人民滿意,要始終關注人的精神文化需要,從根本上提高人民群眾的尊嚴感和幸福感。
要科學界定高等教育領域內廣義和狹義兩個“群眾”范圍。廣義的“群眾”包括全體人民,教育事業沒有旁觀者。人民對高等教育的需要是經過集中整理、分析研究后的集體訴求,體現著社會價值和國家意志。狹義的“群眾”是指具體的教師和學生。教師有教書育人、學術自由的需要,學生有個性成長、全面發展的需要,師生實現自我價值和社會價值的強烈願望在教與學的良性互動中協調統一。
要准確把握教師作為“踐行主體”和“人民群眾”的相對性與統一性。教師是高校人才培養職能的直接和主要承擔者,具有以一線教學科研為主要工作形式的職業特點。這一特點使教師在自我定位上更容易強調自己的“群眾”身份,而忽略作為群眾路線踐行主體的角色定位。要充分激發教師踐行群眾路線、教書育人的自覺性,引導教師主動承擔“踐行主體”和“人民群眾”兩種角色、兩種職責,使教師的職業理想在更好地服務學生成長成才中得以實現,為高等教育事業的發展凝聚和積蓄更大力量。
實現群眾路線對辦好人民滿意高等教育的規范引領和優勢釋放
高校踐行黨的群眾路線要緊密貼近高等教育實際,貫徹落實黨的教育方針政策,准確把握高等教育發展規律和特點,牢牢把握意識形態工作的領導權、管理權、話語權,保証社會主義辦學方向。要以攻堅克難的勇氣、求真務實的作風,按照“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的總要求,充分發揮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和文化傳承創新等四項功能,積極回應人民對接受高質量教育的期盼和訴求。同時,站在高等教育全面改革發展的大背景下,審視學校歷史、發展現狀和優勢潛力,摒棄單純追求辦學規模、攀比學校排名的錯誤思想,以突出的辦學特色提升和彰顯為人民服務的本領和能力。
高校踐行黨的群眾路線要緊密貼近學校辦學實際。應緊緊圍繞求真務實、真抓實干,解決盲目求大求全、心浮氣躁的形式主義問題﹔圍繞開放兼容、師生訴求,解決民主辦學不足的官僚主義問題﹔圍繞開拓創新、勇於擔當,解決改革動力不足、安於現狀的享樂主義問題﹔圍繞艱苦奮斗、精細管理,解決缺失勤儉辦學理念的奢靡之風問題。以黨員干部作風的不斷改進,營造風清氣正的發展環境,加快學校內涵建設步伐,正確認識和處理好穩定規模與優化結構、人才培養與科學研究、擇優支持與整體提升、加強管理與體制改革等影響學校改革發展的重大關系問題。同時,建立和完善以大學章程為核心的制度體系,進一步明晰行政權力和學術權力的界限,推進學校事業發展。
高校踐行黨的群眾路線要緊密貼近服務師生實際。自覺把更好服務學生成長、教師發展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從師生的根本利益出發,謀劃發展戰略,制定工作目標和措施,檢驗發展成果和效能。要充分認識到,師生深度參與學校民主管理是促進學校持續發展的內在動力,應精心培育和弘揚校園民主文化,主動聽取師生意見建議。另外,教育資源配置要從以行政為主導向以師生需求為主導轉變,把有限資源集中到提高教育質量、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優化學生成長環境上來,以教育資源共享實現發展成果共享。
(作者系吉林大學黨委常務副書記兼副校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