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武漢4月27日電 (楊寧、廖冬妮、何英)“城市大拆大建,路寬了、樓高了,但老百姓開始反映擁堵多、買菜難。我們更多考慮的是城市形象,卻沒有更多考慮民生,這個責任,主要在我。”武漢市漢陽區區委書記曹裕江在一次公開座談會上如此反思。如今在湖北,縣(市、區)一把手的類似反思經常出現在公開的辦公會、溝通會上。
縣處級一把手能不能對自己動真格,成為了決定第二批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質量的關鍵。湖北省強調縣(市、區)書記的作用,讓一把手真帶頭、真查問題、真處理違規,不當“甩手掌櫃”。
目前,湖北省縣處級以上領導干部建立聯系點39140個,市、縣一把手普遍選取了改革任務重、存在代表性問題的“硬骨頭”作為聯系點。全省目前已清退辦公用房9.7萬平方米,清理公務用車554輛,停建樓堂館所44萬平方米。
湖北省抓一把手的做法在各縣(市、區)取得明顯效果。武漢市漢陽區區委書記帶頭聽取老百姓的意見,目前共召開意見座談會484場、收集群眾意見2887條。了解到大拆大建對老百姓買菜造成困難,漢陽區拿出3000萬元在社區建菜市場﹔某社區反映兒童到劃片的小學上學不便,漢陽區著重解決校車問題﹔部分社區下水道管網堵塞,漢陽區著專人撥經費解決該問題。
教育實踐活動不僅僅要“碰到一個問題解決一個問題”,對於老百姓集中反映的普遍困難,需要將問題進行制度化設計和處理。宜昌市夷陵區區委書記在走村串戶中了解到,農村的老百姓辦証繳費往往需要蓋很多章、經常往市區跑。對此該區提出“村民辦事不出村”的解決方案,即由村干部來跑腿,而村民辦事隻需要進村委這一個門就可以解決問題。
《 人民日報 》( 2014年04月28日 01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