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育實踐活動中,新疆克州堅持立學立改、即知即改、早改真改,通過“六治六有六解”助推軟弱渙散基層黨組織晉位升級,在解決聯系服務群眾“最后一公裡”的過程中推進服務型黨組織建設。
“治癱”,有好班子,解決“無人管事”的問題。針對一些基層黨組織后繼乏人的問題,州黨委認真貫徹自治區《加強鄉鎮黨委書記和村黨支部書記隊伍建設的意見》,結合轉變作風服務群眾活動,選派272名干部到238個村、34個社區擔任“第一書記”,堅持把選好配強領導班子、帶好隊伍作為基層組織建設和創新社會管理工作的根本任務來抓﹔結合“訪民情、惠民生、聚民心”活動,選派1789名干部組成246個工作組,進駐到243個行政村、13個國營農牧場、35個社區訪民情,建立經濟合作社、協會黨支部60余個,建立聯合黨支部200余個﹔對58個軟弱渙散基層黨組織進行了整頓,轉化率達到100%,解決了“無人管事”的問題,增強了基層黨組織的凝聚力。
“治懶”,有好隊伍,解決“無人干事”的問題。建立村“兩委”班子成員工齡報酬機制和“十佳”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評選機制,推行村(社區)干部考核獎勵制度和村黨支部書記連任獎勵報酬制度,並將政治上堅強、工作上出色、群眾中有威信、年富力強、有較高文化、有發展潛力的優秀村干部列為鄉鎮副職領導進行培養。目前,全州“一肩挑”村干部報酬9204—12200元/年,其他村干部平均報酬6846.2元/年,老黨員、老干部、老模范、老軍人月生活平均補貼在210—330元之間,進一步調動了村干部的工作積極性,解決了“無人干事”的問題,增強了基層黨組織的吸引力。
“治舊”,有好陣地,解決“無址辦事”的問題。結合村級組織辦公場所年久失修、異常簡陋的問題,抓住中央、自治區投入大量資金加強基層組織建設的機遇,連續實施鄉鎮“五小工程”(干部宿舍、食堂、澡堂、文化活動室、圖書室)建設,為基層鄉鎮配置了電腦、電視、遠程教育接收播放設備等現代辦公用品,先后投入3000余萬元對全州236個行政村、14個社區辦公場所進行了新建和改擴建,建成鄉鎮干部周轉宿舍968套、鄉鎮辦公用房18個、村級活動場所18個、社區辦公活動場所36個,建成黨建示范鄉鎮6個、黨建示范村9個、黨建示范社區5個,完成了118個村級陣地鍋爐安裝,解決了“無址辦事”的問題,增強了基層黨組織的戰斗力。
“治拖”,有好載體,解決“無法議事”的問題。立足農村工作特點和農牧區實際,建立了“四會制”、治安維穩工作聯動、矛盾糾紛工作聯調等機制。以“五百服務”為載體,結合村(社區)工作實際和社會穩定形勢,出台了《關於在鄉村干部隊伍推行“村民事務代辦制”的意見》,按照“發現早、控制住、處理好”的要求,逐步完善“一崗雙責制”、“十戶聯防”、“定期排查制”、“四類管理法”、“干部包村包戶、駐村督導”等工作機制和考核監督制度,形成了良好的村民議事規則,提高了村級事務整體自治、自控能力,有效地維護了農村穩定與和諧,解決了“無法議事”的問題,增強了基層黨組織的影響力。
“治亂”,有好機制,解決“無章理事”的問題。在深入推進“四知四清四掌握”工作機制和“兩個全覆蓋”的同時,探索創新 “十戶聯建”機制、“黨員承諾制”、“駐村包村工作制”、“村民事務代辦制”等工作機制。投入1465萬元加強社區“三化”建設,組織開展“五聯三訪”(聯系一個村、一名重點戶、一名家庭困難戶、一名宗教人士、一名普通黨員群眾或“四老”人員﹔上門走訪、電話約訪、服務回訪)活動,逐步完善了“三級聯述聯評聯考”、“一崗雙責制”、“四類管理法”等干部下基層、抓基層、直接聯系基層的工作機制,提高了服務水平,解決了“無章理事”的問題,增強了基層黨組織的執行力。
“治窮”,有好業績,解決“無錢結事”的問題。面對一些村級組織存在因長年欠賬、經濟薄弱的問題,採取對外招標承包、租賃或與其它社會資本嫁接等方式,盤活集體所有的土地、果園、房屋、水利設施等資產,圍繞農業產業化經營,由村集體牽頭創辦(領辦)專業合作經濟組織或流通經營服務實體增加集體收入。同時,大力發展農畜產品加工、保鮮儲藏、旅游業等二、三產業,利用村級公益事業“一事一議”財政獎補政策完善村級公益事業,扶持村級集體經濟項目28個,逐步壯大了村級集體經濟。目前,全州村級集體經濟收入在10萬元以上的行政村有7個,3萬元以上10萬元以下村有78個,3萬元以下的村有151個,逐步消除了“空殼”現象,解決了“無錢結事”的問題,增強了基層黨組織的威信力。
(新疆克州公格爾之窗黨建雲平台 楊曉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