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績觀是指對政績的總的看法。其中,為什麼要創造政績,為誰創造政績,如何創造政績和怎樣衡量政績,是政績觀的基本問題。縱觀古今中外,凡從政者皆講政績,概莫能外。講政績,則需在思想和行動上回答上述基本問題。當前,樹立正確的政績觀,是走好黨的群眾路線的基本要求。
在為誰創造政績這個基本問題面前,中國歷史上許多杰出政治家和思想家都強調政績為“民”,提出民惟邦本,民生君的思想。“民為邦本,本固邦寧”,“國以民為本,社稷亦為民而立”,“桀紂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可見,古人認為人民是立國的基礎,失去了人民的支持,政治統治就失去了根基。而富民是古代政治思想家民本思想的重要內容,主要以儒家為代表。他們認為,富民是“以民為本”的核心,孔子曰:“百姓足,君孰與不足?百姓不足,君孰與足?”,管子曰:“凡治國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則易治,民貧則難治也”,而“倉廩實則知禮節,衣食足則知榮辱”的名言,則一直傳誦至今。可見,“民”是歷代從政者高度關心的核心詞,即對政績觀的基本問題的回答,都指向了“民”,唯有關注人民的幸福,滿意、支持,才能真正實現國泰民安。
政績觀正確與否,直接關系到黨的群眾路線的實踐效果。樹立正確的政績觀,首先必須在政績觀的基本問題上過關。然而,在現實中,個別領導干部對政績觀理解的偏差乃至錯誤卻屢禁不止,其表現如下:在樹立政績意識的問題上,安於現狀,錯失發展機遇,過於求穩,造成發展滯緩。在為誰創造政績的問題上,政績私有,謀取個人利益﹔政績唯上,長官意志貫穿始終﹔不顧大局,個人利益、小團體利益至上。在如何創造政績的問題上,政績漂浮,熱衷做表面文章﹔急功近利,不計成本效益,不圖長遠發展﹔好高騖遠,不切實際,勞民傷財﹔政績歪曲,靠歪門邪道、小聰明謀取政績。在怎樣衡量政績的問題上,政績浮夸,玩數字游戲,摻水分﹔政績片面,單純GDP崇拜,發展失衡。等等問題不一而足。
錯誤政績觀所產生的危害更是不可小視。在錯誤政績觀的指導下產生虛假的政績,例如為了政績盲目上項目,造成極大浪費,經濟損失嚴重。而一些干部為了“政績工程”“形象工程”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個別干部以權謀私,與民爭利,在教育、醫療、土地征遷、房屋拆遷、企業重組改制和破產等問題上侵害人民利益,極其嚴重地損害了黨群關系、干群關系,甚至危及社會穩定。近年來屢屢曝光的群體性事件引發“無直接利益相關者”圍觀,甚至卷入到事件中,已經成為常態。特別是眾多網民,對一些自己並不完全了解真相的事件,幾乎“一邊倒”地指責政府機構和官員。這種現象的深度原因,是一些部門和干部長期形成的錯誤政績觀侵害了群眾利益,導致黨群干群關系緊張所致。因此,錯誤政績觀危害不容小視,黨員干部要啟動主觀思想這個“總開關”,自覺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保持清醒頭腦,切實牢固樹立正確的政績觀,落實中央“把樹立正確的政績觀作為新時期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的重要內容”的精神。
要加強馬克思主義理論修養。樹立正確的政績觀,是做好一切工作、走好群眾路線的根本。我們黨的宗旨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各級領導干部首先要從思想上准確定位干群關系中自己的位置,不斷加強馬克思主義“三觀”學習,形成正確的權力觀、地位觀、利益觀,更要以“八榮八恥”為參照,檢查自己的思想、行為是否符合社會主義榮辱觀要求,能否經得起社會主義榮辱觀檢驗。
要提高從政道德修養,矯正錯誤政績觀中“德”的缺失。官德興則政權安、國運昌、百姓福。黨的十七屆四中全會通過的《決定》對黨政干部的“德”做出了一個判斷:一是是否忠於黨、忠於國家、忠於人民﹔二是是否確立正確的世界觀、權力觀、事業觀﹔三是是否真抓實干、敢於負責、銳意進取﹔四是是否作風正派、清正廉潔、情趣健康。而學者傅治平根據《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的框架體系,嘗試設計從政道德的四個方面的要求,即:知榮識恥,忠誠守信,公正廉明,勤慎為民。其中,“知榮識恥”是“政德”的首義。“忠誠守信”是從政之本,是官德根源和動力,有忠誠守信才有與之相應的道德實踐。“公正廉明”是從政的道德准繩,是衡量官員優劣的道德天平。“勤慎為民”是從政的目標指向,是從政道德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這四個方面實際上從道德判斷、道德本體、道德准則、道德指向構成了從政者官德的四個緯度。實踐也証明,在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的今天,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仍然強烈呼喚各級黨員干部修身養德,從政者的基本官德不可或缺。唯有如此,黨和人民群眾之間的血肉聯系才有保障,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才有根基。
樹立正確的政績觀,是領導干部作風鍛煉和素質修煉的內在驅動力,也是黨的執政能力和先進性的重要體現。(新疆財經大學馬列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