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945年到1966年,對黨的新聞工作做過不少重要論述。他認為,解決虛假新聞的方法,就是認真搞好調查研究。(2014年4月21日《北京日報》)
眾所周知,調查研究是早已被實踐証明的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是謀事之基、成事之道。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沒有調查基礎上的研究就不可能作出正確的決策和部署。
特別是調查研究是抓落實的關鍵環節,是領導干部做好工作的重要途徑。不深入實際調查研究,就聽不到群眾呼聲,就不能掌握第一手資料,更難以了解真情、實情,長此以往就會脫離實際、脫離群眾,無法作出科學、正確的決策。
正因如此,筆者認為,時下,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正在進行中,要確保活動取得實效,讓群眾滿意,離不開調查研究。調查研究是一個了解情況的過程,也是一個推動工作的過程,更是一個聯系群眾、為民辦事的過程。重溫劉少奇對調查研究的重要論述,大有裨益。
劉少奇指出:每次調查都要有目的,調查的目的有三個:一個是了解中央已經實行的政策是否正確﹔二是要了解出現了一些什麼情況,過去的政策哪些不正確,哪些不完善,要根據新情況來修改政策﹔三是要發現新問題,要根據新問題提出應制訂些什麼新政策。他還說,現在調查研究不那麼容易,下面有許多單位封鎖信息,不讓你了解到真實情況,搞一套假的給你。有一股不敢說真話之風,很嚴重。人家話都不敢講,你還能夠調查出什麼真實情況?如何使人家說真話,這也要調查研究。在談話的時候,最好是提出問題,啟發群眾說話,摸清群眾的真實意見。還要提出一些反面意見,從反面問他,讓他說,要耐心真正聽下去。
劉少奇的這些思想,對於我們開展好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無疑有著極其重要的現實意義。“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開展調查研究,必須求真務實,真正沉下去,深入實際、深入基層、深入群眾,察民情、知民意,抓住群眾最盼、最急、最憂的問題進行調研,既要聽順耳話,也要聽逆耳言﹔既要善於總結群眾的經驗,又要勇於創新,吸取群眾的智慧。這樣,才容易聽到實話、察到實情、獲得真知、收到實效。
如此說來,調查研究本身就是實事求是作風的體現,是密切聯系群眾的不朽橋梁,是改善黨和政府在人民群眾中形象的最佳途徑。如果在調查研究中“蜻蜓點水”,走馬觀花,浮光掠影,不願深入基層、深入群眾,滿足於現成的匯報材料或網絡資料,滿足於形式上的聽聽、轉轉、看看,滿足於發表多少文章,寫出幾篇調研報告,編發幾期簡報,就會使調查研究成為形式主義、走過場,就難以准確地把握群眾的新需求和新期待,不僅在一定程度上淡化了與群眾的魚水關系,而且也會讓不切實際的決策更加“遠離”群眾,更不要談什麼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讓群眾高興、讓群眾滿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