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進200平方米的漂亮新樓房,喝上期盼多年的干淨自來水,做起興旺的建材生意……自從搬到高山生態扶貧搬遷安置點后,秀山梅江鎮興隆坳村唐雲順一家的日子越過越紅火:“以前在山上就隻想著努力種田養家糊口,哪想到搬下山后還能在家裡做生意,好安逸呦!”
唐雲順原先住在興隆坳村晏家坨組大山上,到村裡的水泥路要走一個多小時。住的是木房子,喝水要靠四處挑,種田靠天收,致富幾乎只是個夢。可現在,唐雲順的生活卻發生了巨變——除開生活方便了不說,家裡的建材生意每月就可淨賺約4000元。
去年8月,重慶市委、市政府決定結合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在全面推進就業、教育、醫療、社保、住房、居民收入等民生工作的基礎上,集中力量辦好群眾反映強烈、亟待解決的22件民生實事。高山生態扶貧搬遷只是其中一項。
據統計,這22件民生實事計劃總投資930億元,大部分計劃在2015年前完成,部分工作量大的事項至2017年完成。
基礎設施建設如火如荼
重慶集大城市、大農村、大山區、大庫區於一體,城鄉區域差異大,要辦的民生實事又多又廣。在此次要辦好的22件民生實事中,群眾生產生活最基本的“吃”、“住”、“行”問題,被放在了首要位置。而要讓群眾滿意,首先就要完善那些和群眾生產生活息息相關的基礎設施。
秀山鐘靈鎮新廠村蓋上組自然條件惡劣,一年四季都缺水,800多村民居住在海拔600至800米的大山上,日常用水就靠蓄雨水,遇上干旱少雨季節,大家得挑著水桶下山四處找水。因為附近沒有水源,村民們“渴”了30年!去年,當地政府工作人員終於在半山腰一個溶洞裡找到一潭深水。可從溶洞裡抽水到山上,垂直距離超過220米,直接加壓抽水壓力太大,水管易爆裂,隻能採取兩次提灌,需要資金80多萬元。可為了山上800多村民,該工程很快就上馬了。在盼了30年后,去年底,自來水終於嘩嘩流進了蓋上組村民的家裡。
據統計,去年我市累計完成農村飲水安全工程總投資14.4億元,建成供水工程4000余處,解決了207萬農村居民的飲水安全問題。
在城口縣鬆柏村,記者看到,沿途公路全是平整完好的水泥路面,寬敞、干淨、整潔。道路兩旁不少農戶都蓋上了新房子。“我們這裡山貨多,以前背到縣城去賣,來回要走一天,自從村裡通了公路后,坐公交車一上午就可以跑個來回。”村民魏紹銀說,現在還有不少商販開車進村收購山貨,更方便了。
記者從市交委和運管局了解到,在“撤並村公路通達工程”民生實事上,目前全市855個鄉鎮已全部開通客運車輛,今年還將新增和調整農村客運線路238條,新增農村客運車輛479輛。
在城市,各項惠及民生的基礎設施建設項目也開展得如火如荼。在沙坪壩,去年以來就新修了100多座公廁,而且採取了女廁蹲位比男廁多的人性化設計。
按計劃,僅在主城區,5年內就將新增城市公廁362座,按主次干道每500—800米,其他支路每800—1000米有一座公廁及城市居民平均萬人擁有4座公廁的標准實施,解決城市居民“如廁難”問題。
在其他涉及民生的基礎設施建設上,僅去年,全市山坪塘整治就完成投資66669萬元,已開工1.4萬余口,佔年度目標任務的142%,其中完工7829口;城市棚戶區改造方面,去年,主城已完成成片拆除類城市棚戶區26.33萬平方米、1534戶,主城原地改擴建及修繕加固類城市棚戶區完成4.54萬平方米、820戶……
公共服務水平顯著提高
新增1000所農村寄宿制學校和1.5萬套農村教師周轉宿舍,實現新建成小區與配套學校同步覆蓋;
完成2606個撤並村衛生室建設;
建設240個社區便民商業設施、1000個社區養老服務設施,完成1424個棄管小區電力設施改造;
建設1000個社區養老服務設施,加快推進城市公益性公墓建設……
從上面這組民生清單不難看出,我市在集中力量建好各項民生基礎設施的同時,又著眼提高打基礎利長遠的公共服務水平。
“以前,我們很多教師合租在校外農戶家,現在住進了新建的教師周轉房,晚上再也不用走夜路了。”在石柱土家族自治縣悅崍中學新建的教師周轉房內,搬進一室一廳新宿舍的教師王軍說:“新宿舍配有廚房和廁所,對於我們外地來的年輕老師來說,這裡就是我們的新家。”
同樣欣喜的還有忠縣磨子土家族鄉堰口村的鄉村醫生譚傳奎:“新建的標准化衛生室裡不僅有專門的診斷室、藥品室、輸液室、病房等,設計也很漂亮合理。”而渝中區則計劃再建18個以上“家庭醫生”團隊,免費上門為市民提供基本公共衛生服務。
針對主城區市民反映的軌道交通太擁擠問題,22件重點民生實事也提出了2014年的目標——盡力提高發車頻率,增加列車編組。目前,軌道2號線高峰時段已增加3趟列車,軌道3號線四公裡至鄭家院子段高峰期最小發車間隔也縮短了30秒。
南岸區匯洋大廈小區是重慶1424個棄管小區之一,長期“用電難、無人管”。在這次民生實事工程中,這裡的設施和體制都得到了改進,小區電力設施全部移交國網重慶電力負責運行維護,居民由此用上了“放心電”。
在大足,全區去年共投入資金改建了7個城鎮養老服務中心,安排專人負責管理這些社區服務資源。
“這些問題看似簡單,卻是基層群眾最關心的問題,解決不好就會直接影響黨群干群關系。將這些很接地氣的事擺在首要位置,透露出了執政者的民生情懷。”市委黨校教授羅德剛說,隻有繼續扎實辦好這些民生實事,人民群眾才能得到更多實惠。
一切為讓群眾生活得更幸福
22件民生實事,件件都是群眾的“家裡事”,樁樁都關“民生情”。高山生態扶貧搬遷讓“憂居”變“宜居”,已搬入新房的17.65萬人喜笑顏開;建設鄉村公路1200公裡,300個撤並村實現通路,數十萬群眾有了致富“快車道”;社區建起21個便民商圈,建成181個便民商業設施,百姓購物就在“家門口”……
市扶貧辦負責人說,無論是從高山搬到山下安置點,還是從城市的棚戶區搬進小區房,搬家,始終是群眾一輩子的大事。渝中區南紀門街道響水橋社區的朱思麗就是棚戶區改造的受益人,她的感受很實在:“從十八梯一個20多平方米的老房子搬出來后,我住進石橋鋪一個80多平方米的敞亮新房,日子越過越安逸。”
“現在一出家門就可以坐穿梭巴士到公交車站,再免費換乘公交車到渝北去上班,真方便。”渝中區大坪街道金銀灣社區的左文麗算了一筆賬:408路“穿梭巴士”開通后,上班再也不用打三輪“摩的”去轉坐公交車了,一個月至少節約200多元車費。
一戶一表改造讓自來水直接供應到戶、計量到戶、抄表到戶。江津幾江街道東門社區金釵井的居民羅潤唐滿意地說:“過去繳水費是大家分攤,現在實現了一戶一表,水費明明白白。”
去年來,渝中區免除了義務教育階段學生雜費和課本費,為全區7000余名高中學生免除學費,對全區義務教育階段4.54萬名學生實施“學生免費奶飲用工程”,為1424名義務教育階段貧困家庭學生提供了愛心午餐資助。
……
“重慶22件民生實事,堅持以人為本這個核心,件件看得見摸得著,都是為讓百姓生活得更幸福。”西南政法大學經濟學院博士楊勇說,保障和改善民生,讓人民群眾幸福地生活,是經濟發展的最終目的,是最直接、更持久的發展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