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拆問題再拆房——萬柏林區堅持群眾路線推進城中村改造的實踐
編者按
在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中,太原市萬柏林區圍繞“訪群眾、查問題、接地氣、解民憂”主題,採取靈活多樣、創新管用的舉措,取得了初步成效。
尤其在整村拆除過程中,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已成為萬柏林區黨員干部的一種自覺行動。而成立“自改委”、制定村規民約、確定城中村改造方案等,又無不體現著群眾唱主角、拿主意的鮮明特色。
萬柏林區在城中村改造中的實踐告訴我們:群眾路線是克難制勝的重要法寶,隻要堅持走群眾路線,再大的難題也會迎刃而解。
城中村改造是城市化進程中必須破解的一道難題。以建設一流省會城市為目標的太原市直面現實,於2003年開始啟動城中村改造。
2013年,太原市迎來城中村改造歷史之最,對11個城中村進行整村拆除,累計拆除面積達498萬平方米。
出乎人們意料的是,城中村數量多、涉及人口多、拆遷難度大的萬柏林區一馬當先,居然累計拆除面積263萬平方米,佔到全市一半以上。
更為難得的是,小井峪街道完成拆遷面積達150多萬平方米,涉及群眾近萬人,但在拆遷中卻沒有發生一起村民越級上訪和集體上訪事件。
今年2月10日,省委書記袁純清在萬柏林區小井峪調研時說:城中村改造是機遇,抓得越早受益越早﹔拆遷改造是好事,必將普遍提升全村人的生活水平。在袁純清書記講話精神的鼓舞下,小井峪村僅用一個月時間,就全面步入整村拆除進程。全村1165個院落,在短短的半個月時間內,主動報名拆遷的就有667個院落,已簽訂放棄協議並拆除的有467個院落。
萬柏林區整村拆除的速度與和諧氛圍是如何創造的?個中原因,耐人尋味,給人啟迪。
拆遷是件難事,但是要把工作做細了,它又不算難事
和諧拆遷的三件“法寶”
4月11日,突來的降溫天氣,並沒有影響王立學的工作熱情。他照例一大早來到辦公室,處理完日常事務后,便急匆匆來到小井峪村改造現場。
王立學是小井峪街道黨工委書記,在下元村的整村拆除中一“炮”走紅。“出租房屋是下元村村民的主要收入來源,想要拆掉,其難度可想而知。”說到此處,王立學話鋒一轉,舉重若輕地說:拆遷是件難事,但是要把工作做細了,它又不難。拆遷過程中,和村民交心、給村民解除后顧之憂、“一把尺子量到底”,這三點是關鍵。
我們不妨還原當時的一個畫面——
在拆遷工作開始前一個多月,下元村每戶家庭都收到一個印有拆遷方案的冊子。隨后,由區、街道、村三級干部組成的十幾個小組開始下村入戶,給村民講政策、解疑惑。有的村民不理解:“我現在出租房子挺掙錢,不願意拆遷。”“靠出租房屋掙錢,就算一年掙10萬塊錢,但事事都得操心。如果進行了改造,不僅生活環境更好了,而且你一年可以有12萬元的分紅,收入隻多不少。”
面對面地交心,讓村民疑惑頓消。
前不久,東社村整村拆除拉開帷幕,先拆問題再拆房的做法,恰恰是“給村民解除后顧之憂”這一法寶的真實寫照。
高鐵柱屬於智力殘疾,86歲的老母親也無勞動能力。考慮到租房困難,高鐵柱的妹妹建議先買房,“但一時半會兒咋湊齊那麼多錢呢?”當所在街辦和村委會得知此事后,想方設法籌資45萬元幫助高鐵柱去買房,並招呼干部群眾幫助他搬了家,安排妥當后才簽了協議。
王立學所說的 “一把尺子量到底”,並不僅僅體現在拆遷補償的標准上,而是貫穿於整個拆遷過程中。記者了解到,在拆遷的測量工作中,萬柏林區整村拆除各村不僅請了專業的公司進行測量,還邀請區紀委的工作人員現場監督。
城中村改造不是簡單地推倒重建,而要根據區域及村居自身優勢定位產業
讓農民享受改造成果
整村拆除的關鍵是什麼?
習慣了以地謀生的農民,最怕失去土地以后,生活和利益得不到應有的保障。因此,如何確保他們在“安居”中“樂業”,享受到改造成果,便成為一個很重要的課題。
早在2010年,作為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城中村改造”課題組的典型案例,后北屯村改造設計模式得到高度評價。
2月22日,隨著一棟棟 “牽手樓”在機械轟鳴聲中倒下,后北屯整村拆除終於“脫稿”而出,邁出實質性步伐。
“通過改造,就是要讓村民利益最大化,不僅有住房,有股份,有可供出租的房屋,還要有可供選擇的就業崗位。”興華街道黨工委書記梁紅根介紹,后北屯將建設成為高品質康居社區和全國一流的新型現代化大型商業服務中心。建成后,物業管理及商業經營管理一定會滿足當地村民就業。
同時,規劃預留15萬平方米的商用綜合體,將作為村級集體經濟組織的固定資產,集體經濟組織的經營收益將用於村民的社會保障,從根本上解決村民在失去土地后的生活和社會保障問題。
老黨員楊二小是后北屯村主動帶頭拆遷戶,盡管已年過六旬,但說話如砍瓜切菜般痛快。他說:“我原來的房子有1400平方米,改造后能得到1100平方米,加上補償費用,其實並不吃虧。改造完成了,環境變好了,有了生活品質,咱騰出時間正好鍛煉身體,活個好歲數,多享受幾年好日子最重要。”
小事要聽群眾的意見和建議,大事要讓群眾廣泛參與
群眾的事情群眾說了算
作為今年萬柏林區6個整村拆除的城中村之一的東社村,整村拆除啟動沒多久,就已簽訂放棄協議407個院落,破拆214個院落。
東社村整村拆除適逢第二批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萬柏林區委書記張齊山提出 “小事要聽群眾的意見和建議,關系群眾切身利益的大事更要讓群眾廣泛參與,讓群眾拿主意”,不僅讓黨員干部在工作中更加注重密切聯系群眾,也說到了村民的心坎兒上。
在拆遷中,群眾說了算的事還真不少。有村民反映安置過渡費低的問題,經村“兩委”分析研究決定,提高了過渡費補償標准﹔有村民反映安置過渡費的多少與宅基地大小並無直接關系,經村“兩委”研究決定,開始按照“照顧困難戶,控制大面積戶,兼顧村集體財力”的原則,進行符合民意的合理補償。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結合城中村改造經驗,小井峪村創新推出“自改委”模式,即由兩委會推選、村民認可,成立“村民自改委員會”,委員會成員由群眾代表組成,全程參與房屋征收和補償安置工作。
小井峪村“自改委”分為4個小組,除4名小組長外,其余12人都是本村有威望的普通村民,李來柱便是其中之一。他說:普通群眾參與到這項工作中,既能零距離上傳村民的意見和建議,而且作為拆遷戶,與村民熟人熟面,更便於溝通協調。
村民有了自覺自願拆遷的熱情,過渡安置成為考量政府作為的第一關
過渡拆遷戶住賓館
去年歲末,網上一則關於萬柏林區“溫柔拆遷”的帖子讓人們眼前一亮:拆遷戶居然被安置到了星級賓館。
帖子一出,有不少人專門到酒店悄悄打問,一探虛實。
4月11日,距離200多戶拆遷戶搬進來已有數月,記者專程來到安置前北屯村村民的迎西大廈。
時值中午,忙碌的電梯一趟趟運送著回家的人們。記者跟隨兩個剛放學的學生來到14層。樓道內,李金寶正忙著做飯,一會兒進家拿碗筷,一會兒倒菜下油鍋,記者跟進跟出,與他聊了起來,“條件怎麼樣,習慣住不?”“這就很不錯了,至少不用自己找房子,政府的這個舉措很暖心。”“用水用電方便不?你的回遷房在哪一塊兒呢?”“一個標間住五口人,雖然有些擠,但其他方面還是很方便的,有中央空調,而且24小時有熱水。我的新房子就在賓館附近,蓋得挺快的。”
據前北屯社區主任田學躍講,迎西大廈是由前北屯出資建的。為不耽誤整村拆除進程,盡可能安排村民,決定大廈停業。每戶每月平均收費是200元,有70歲以上老人的家庭免費。目前,除了2層至5層外包出去做餐廳和桑拿外,剩余6層至24層全部讓給了拆遷戶。
作為太原市城中村改造的試點區,今年,萬柏林區將全力推進城中村改造,按照“改造一個村、引進一個大項目、帶動一個片區發展”的思路,目標鎖定東社、紅溝、黃坡、小井峪、后北屯、北寒6個村的整村拆除。
太原新一輪的整村拆除工作啟動,人們再一次把期待的目光聚焦到了萬柏林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