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文 藏文 維文 哈文 朝文
      手機官網
    
站內搜索:

主辦:中央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領導小組辦公室
承辦: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中國共產黨新聞>>群眾路線網>>網友聲音

劉伯承不做“紅牆裡的貴族”啟人深思

林偉

2014年04月17日15:23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據中國共產黨新聞網載文稱:1964年,劉伯承的小女兒劉彌群在北京航空航天學院讀書,適逢社會主義教育運動在農村開展,大學生需到農村參加8個月的“社教”活動。劉伯承知道后非常支持女兒參加。“父親要我下去體會一下勞動人民的思想感情,還很嚴肅地指出,干部子弟生活優裕,如果長期脫離群眾,將會養成資產階級意識。他說下農村是好事,不要讓人說我們是‘紅牆裡的貴族’。”

盡管“不做‘紅牆裡的貴族’”這番話,是老一輩革命家劉伯承語重心長告誡自己子女的,但筆者感到,也是說給我們當今黨員干部聽的,是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的最好教材。

有史料稱,在淮海戰場上,表面上是60萬我軍與80萬蔣軍的對決,但實際上各地踴躍支前的民工達543萬人﹔平均每1名戰士背后就有9個民工。正是他們用背扛、肩挑、車推、船載、毛驢馱、牛車拉、擔架抬,形成了一支亙古罕見的運輸大軍。所以,淮海戰役勝利后,時任華東野戰軍司令員的陳毅曾深情地說:“淮海戰役的勝利,是人民群眾用小車推出來的。”

由此觀之,我們常說,黨的根基在人民、血脈在人民、力量在人民。黨和國家的事業是人民的事業,離開人民群眾的廣泛參與,就會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必將寸步難行,一事無成。這是我們黨用無數鮮血和生命換來的寶貴經驗,是凝固的歷史音符。

然而,時至今日,在黨員干部中卻出現了一種反常現象,即:“交通快捷了,干部與群眾的距離反而遠了﹔通訊便捷了,干部與群眾聯系反而少了﹔惠民政策多了,干部與群眾反而生疏了﹔干部理論水平提高了,群眾工作能力反而低了。”之所以會有這樣的反常現象,原因就在於有些黨員干部忙於事務、忙於應酬,沒有時間和精力深入群眾,偶爾下基層也是“坐在車上轉、隔著玻璃看”,對群眾所思、所盼、所惑不了解,對基層的矛盾和問題不聞不問,疏遠了同群眾的感情,在深宅大院裡當起了“紅牆裡的貴族”。

正因如此,筆者認為,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是“血肉聯系”的又一次實踐,是不做“紅牆裡的貴族”的一種感召、一種宣告:無論是過去、現在,還是將來,始終保持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都是我們黨戰勝各種困難和風險、不斷取得事業成功的根本保証。而離開了人民群眾,我們黨就會像古希臘神話中的英雄安泰離開大地母親一樣,立刻敗下陣來。

在這個意義上說,重溫劉伯承不做“紅牆裡的貴族”的諄諄告誡,使我們更加清醒地認識到:越是堅持改革開放,推動科學發展,實現我們的中國夢,越要保持不做“紅牆裡的貴族”這種警醒、這種情懷,始終與人民群眾心心相印、與人民群眾同甘共苦、與人民群眾團結奮斗,從人民群眾實際需要出發,以人民群眾歡迎不歡迎、需要不需要、滿意不滿意為標准,真正把工作做到人民群眾心坎上,以最真的心、最深的情、最大的力,解民之憂,排民之難,謀民之利。惟有如此,我們黨才能有最廣泛最可靠最牢固的群眾基礎和力量源泉,永遠立於不敗之地。

分享到:
(責編:實習生、謝磊)

中央精神

理論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