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文 藏文 維文 哈文 朝文
      手機官網
    
站內搜索:

主辦:中央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領導小組辦公室
承辦: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中國共產黨新聞>>群眾路線網>>網友聲音

跑好網上“最后一公裡”

冬君

2014年04月15日15:42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中國青年報記者近日回訪、對比發現,部分被曝光“神回復”的網站採取了“鴕鳥戰術”,有的索性關閉留言功能,有的不再全部公開來信。記者檢索31個省級領導信箱還發現,一些省份隻公開表揚性質的留言,很多省份並未對信訪回復進行監督、反饋。(4月11日中國青年報)

我們都知道,走群眾路線,可以走下去做,如隨機調研、聯村入戶等﹔也可以做好送上門的群眾工作,如接待好上訪、窗口部門的服務工作等。在做好這兩樣工作的同時,我們更要暢通網絡民意表達渠道,聽好網上“看不見”的群眾意見,跑好網上“最后一公裡”。

乍一看,建立完善網上受理、辦理、答復信訪工作機制似乎是一個雙贏的過程。於群眾來說,網絡信訪便捷直接、務實方便,不費時費力﹔於政府來說,節約管理成本,通過網絡與群眾加強互動,了解民意,增進關系。但從記者採訪來看,“網訪”還有好多路要走,還需不少的往返。

據最新統計,中國網民規模達6.18億,互聯網普及率為45.8%。其中,手機網民規模達5億,繼續保持穩定增長。網上“看不見”的群眾意見,可謂暗流涌動、不可小瞧。現在對網絡造謠形成了“過街老鼠——人人喊打”的良好局面,但“信訪不如上訪,上訪不如上網”逐漸成為一些人的共識。在人人都有麥克風,個個都有話語權的網絡時代,網絡傳播成為影響巨大的新型媒介系統,滲透到現實社會各個方面,改變了人們的思維方式,也改變著我們黨和群眾之間的互動方式,給黨的建設帶來重大挑戰和機遇。

做好“網訪”,聽好網上“看不見”的群眾意見,跑好網上“最后一公裡”。要求黨員干部要適應網絡化、信息化的挑戰,不斷提升快速應對網絡輿情、正確引導網上輿論的能力。提高黨員干部同網絡打交道的能力,要從“聽”字破題,著力練好“聽”功。敢於聽、主動聽、善於聽,消除黨員干部一定程度上存在的“恐網症”,主動接觸網絡,不斷走近網絡,做到“聽真”、“聽准”、“聽實”。特別在面對網民的“拍磚”、過激的言論、窮追猛打時,不能“唱對台戲”、更不能說些如“至於你信不信由你,反正我是信了”、“你是替黨說話,還是替群眾說話”等“火上澆油”的話,而要沉得住氣、擱得下面子,做到冷靜分析、平和交流、坦誠溝通,在交流中求得理解,在溝通中取得共識,在討論中凝聚人心。

做好“網訪”,聽好網上“看不見”的群眾意見,跑好網上“最后一公裡”。黨員干部要靠前站位、積極應對,增強應對網絡輿情的責任心和緊迫感。以打造新時期網絡輿論主流陣地為落腳點,辦好、辦活網站,合理設置欄目,及時更新內容,設立“網上約訪室”、“意見建議信箱”,為廣大網民與黨政部門直接交流溝通搭建綠色通道。對網上收集到的意見建議,特別是一些涉及群眾利益、輿論關注的問題,不僅要致力於回答“怎麼看”,還要深入說明“怎麼辦”,做到既“解扣子”,又“指路子”。通過“說實話”來增強群眾信心,為“辦實事”創造良好的輿論環境。

總之,我們絕不能小視網上“最后一公裡”的問題。優秀的馬拉鬆運動員,他的競技能力就表現在跑好最后一公裡上,跑不好最后一公裡,再優秀的運動員也是事倍功半,甚至是前功盡棄。從實際情況來看,我們與群眾網上“最后一公裡”的距離,實際上不是太近,而是太遠,這個網上“最后一公裡”,講述的是距離,表現的是一種隔閡,暴露的是一種感情。因此,我們必須在教育實踐活動中,讓思想靈魂、黨風黨紀、政風政紀來一次急行軍,向著群眾的疾苦跑步前進,以最快的速度消除網上“最后一公裡”的距離,解決網上“最后一公裡”的問題。

分享到:
(責編:實習生、謝磊)

中央精神

理論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