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文 藏文 維文 哈文 朝文
      手機官網
    
站內搜索:

主辦:中央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領導小組辦公室
承辦: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中國共產黨新聞>>群眾路線網>>網友聲音

莫把“官眾”當群眾

主動一點

2014年04月15日15:14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書記處書記劉雲山在湖北調研時強調,要堅持敞開門、開大門,躬下身子聽取群眾意見,問需於民、問計於民,邊學邊改、邊查邊改,向不良習慣說不,向突出問題叫板,用實際成效說話,讓群眾不斷看到新氣象,確保活動不虛不空不偏、不走過場。(來源:4月15日《人民日報》)

當前,一些單位教育實踐活動征求意見“大官”聽“小官”意見,聽意見的對象都是一些“老面孔”,聽不到真話、找不到問題、抓不住要害,究其原因,正是把“官眾”當群眾,民意表達渠道不暢,沒有堅持敞開門、開大門。

能不能聽到真心話、聽取真意見,決定著能不能發現真問題、產生真觸動。征求不到意見,聽不到問題,這本身就是最大的問題。這種把“官眾”當群眾的思想和行為,其根源就是脫離群眾。糾正這種錯位思想在於開門納諫。

開門納諫,要與群眾“對得上話”。“言路當開不當塞。”聽取群眾意見、找准整改問題,是教育實踐活動的重要環節,同時也是確保教育實踐活動不虛、不空、不偏的重要保証。如果與群眾“對不上話”,沒有真正走出機關、深入群眾、沉下身子,群眾也就不會敞開心扉,說真話。因此,堅持開門納諫,與群眾“對得上話”,既要鍵對鍵,更要面對面,讓群眾對你心裡“不設防”、不對立,與群眾“拉上家常”,這樣群眾才會想聽你說、愛跟你說,聽到的意見才會命中靶心、切中要害。

開門納諫,要讓群眾“看到行動”。群眾最講實際,最反感“干打雷不下雨”的裝腔作勢,最厭煩“隻有唱功沒有做功”的空頭承諾。活動要讓群眾“叫好”,就必須向問題“叫板”。征求意見目的在解決問題。防止聽意見“擺樣子”,就是讓每一條意見都有落實反饋。若拿群眾當“擺設”,不把群眾意見當回事,群眾就會感到“心寒”,就會有“提意見沒有作用,提了也白提”的感覺。以后再向群眾征求意見時,群眾也就“不會再提、不願再提、不想再提”了,失去了提意見的信心。因此,讓群眾“看到行動”,對征求到的意見,要及時向群眾公示,組織群眾評議,在公示評議中,群眾不滿意的,應當以“不勝其煩”的態度,多次聽取和征求意見,直到符合要求為止,直到群眾滿意為止。

“良藥苦口利於病,忠言逆耳利於行”。 藥雖然是苦的,但是有利於疾病的治療﹔忠實的勸告往往都是不喜歡聽的,但是卻對行動有好處。教育實踐活動力量來自人民,辦法來自基層,最終效果靠群眾評判。教育實踐活動征求意見,若是搞“體內循環”,把“官眾”當群眾,想“解決好聯系群眾‘最后一公裡’的問題,解決好服務群眾‘最后一步路’的問題”,恐怕也是一種形式主義了。

分享到:
(責編:實習生、謝磊)

中央精神

理論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