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話是人與人交流的基本方式,也是直接快速了解對方需求和動機的有效途徑。當下,簡單雷同、機械客套的官民對話不時出現,或者“家裡幾口人”“收入怎麼樣”“有沒有什麼困難”之后,不知如何繼續的情況也時有發生。些許小事,折射出了官民空間零距離后的心理距離。
每個人都有心理上的“警覺”,即人的“勢力范圍”感覺。越是陌生的人,彼此之間距離越遠。反之,則心理防御空間距離就會逐漸縮小。與群眾交流,想聽的是真心話、要的是真想法、想收獲得是真意見。無法打開話匣子,顯然會影響調研的實際效果。是什麼隔膜了心理距離?原因不外有三:一是官本位思想的影響﹔二是形式主義的危害﹔三是實際工作經驗和能力的欠缺。
毛澤東走向田間地頭,親自向西柏坡的鄉親講述育秧插秧的辦法的影像,始終留在人們的心理,雖然是湖南話,但並不影響與群眾關系的親密。習近平盤腿上炕,順手掰吃村民遞來的蒸土豆的那一刻,就像久別的孩子回到了自己的家鄉,怎能不讓人親切?焦裕祿、呂玉蘭扛著鋤頭走在群眾中間的場景,絕不只是面對鏡頭時的演繹,而是和群眾一起揮汗如雨的真情實意。時代楷模朱彥夫用自己的雙拐、堅強的意志和不懈的奮斗,架起了村民通往幸福生活的橋梁,贏得了群眾的愛戴和敬仰。大學生村官張廣秀為幫助村民脫貧致富,患上白血病后仍為村裡工作奔忙,群眾亦為之動容。
一線調研不是居高臨下的指示,而是問計、問需、問政於民,細心聽取群眾的意見建議的過程。以小學生的心態,以鄰家兄弟的姿態,走進群眾,方能讓卸下群眾的思想包袱,拉住我們想要話家常的手﹔深入群眾不是外交活動樹形象的需要,而是實打實的找問題、點對點的求方法的過程。前呼后擁,燈光閃爍,屁股還沒坐熱就起身而退,又怎能有打開話匣子的時間和想法?嘮家常、解實情,不是執政一時之需,而是貫徹我們黨執政理念的常態化工作方法。要像對爸媽、對兄妹,實實在在的聽聽他們的困惑和主張,把真情留給群眾,最后一粒米才會作軍糧﹔三門干部多了,難免不了解實情。把下鄉當做貼金,更不可能提升做群眾工作的能力。群眾實踐是我們汲取經驗教訓,提升執政能力的寶庫,要有危機意識和緊迫感,不要等上轎時再穿耳眼兒。
要確保話匣子始終能夠打開,關鍵的還要落實調研中對群眾的承諾。群眾不光看你說什麼,更要看你做什麼,怎麼做。面子工程、政績工程,群眾是不會買帳的,甚至適得其反。1958年,毛澤東特意讓中央辦公廳給西柏坡寫信,詢問當地的生產生活情況,並讓他們到水稻產量高的河北省涿縣去學習種稻方法的舉動,讓人感覺到他對西柏坡群眾生產生活始終如一的關切。時隔一年后,習近平再訪阜平,體現和兌現的是改善老區人民生產生活現狀的無聲誓言和關愛。
鄰裡般的姿態、兒女般的問候、實打實的解群眾之憂,才能架起通往群眾心理的橋梁,打開話匣子。從細節入手,讓群眾感受黨員干部“衙齋臥聽蕭蕭竹”的真實情懷,將關系群眾民生的實事兒做到群眾的身邊去,才能真正轉變作風,溝通魚水。
(作者單位:中共河北省委黨史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