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文 藏文 維文 哈文 朝文
      手機官網
    
站內搜索:

主辦:中央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領導小組辦公室
承辦: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中國共產黨新聞>>群眾路線網

喊破嗓子 不如做出樣子——襄陽市委一線問“診”記

2014年04月12日15:51  來源:湖北日報

襄城區檀溪湖社區居民劉亞輝已經習慣了在社區綠化帶修修剪剪。

7日一大早,她又來到社區新建辦公樓前的公路兩邊,挖起了樹窩。

“這條路馬上就要修通了,提前種上樹。”順著劉亞輝手指的方向看去,長258米,寬約30米的路基上,數十名工人正在澆注水泥。這是一條連接濱江大道與檀溪路的社區道路。修路要佔用市直某部門約2000平方米土地。去年6月,工程開工不久,因為該部門不讓地而停工。市建委協調了好幾次也協調不下來。

去年12月20日,省委常委、襄陽市委書記王君正到社區征求居民對市委常委的意見和建議。在社區種樹的劉亞輝,三步並兩步跑到王君正面前問道:“我們這條路,什麼時候能修通?”

問清來龍去脈后,王君正說:“你問得好,我再來問他們(指某部門),怎麼能與民爭利呢?”上月26日,王君正又專門把檀溪湖社區黨委書記肖明芝請到市委常委會上,詢問道路建設情況。

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樣子。這正是第二輪群眾教育實踐活動開展以來,襄陽領導班子奉行的准則。把自己擺進去,抓住一件件事關百姓利益的小事不鬆手,一竿子插到底抓整改,問“診”於民,問計於民,取信於民。

襄州區伙牌鎮伙牌社區,襄陽紡織工業園所在地。社區原有3300多畝耕地,現在隻剩下500畝。市長別必雄到社區走訪時,居民張志軍提出,失地農民長遠生計怎麼辦?

別必雄沉下來,和襄州區、伙牌鎮和社區干部一起研究,拿出了個解決辦法。青苗費、土地補償費按規定發放給農民,安置補助費集體留存部分量化成股份,配給居民。由社區統一投資建倉庫、商鋪等,為入園的紡織工業企業提供倉儲等服務。社區居民再按股“分紅。”

根據張志軍家裡的人口、勞齡等條件,社區給張志軍配置了41股,股金4715元。

目前,佔地130畝的倉儲規劃已通過評審,等區審計局審計過了就可以動工。

“這一下,心裡有數了。”張志軍說,工業園已經入駐了50多家企業,這個倉庫建起來,不愁沒人租。

截至目前,襄陽市委常委通過上門問“診”,收集到“四風”方面問題412條,正在抓緊整改中。(記者鄧洪濤 通訊員曾忠保 柴化銳)

分享到:
(責編:楊麗娜、常雪梅)

中央精神

理論評論